Author: tonio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免費電視牌照意見調查(第三輪)》發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免費電視牌照意見調查(第三輪)》發佈

(2013年6月13日)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就香港市民對免費電視牌照的意見,進行電話訪問,並於今早舉行發佈會。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資深傳媒人鍾一鳴及立法會議員陳志全均有出席,分析及評論有關調查。 調查於2013年5月31日至2013年6月3日進行,以音頻電話成功訪問514名香港市民,結果分析如下: 三次調查支持發出新牌照的市民均逾八成   支持發牌態度明確 80%受訪者支持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與上兩輪同類型調查的85%及83%相若,反映市民支持發出免費電視牌照的態度明確。 逾七成市民認同節目質素是發牌的重要標準 調查亦問及受訪者對發牌標準的看法。74%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以「申請機構的節目質素」作為發放新免費電視牌照的標準,明顯地高於其他標準,反映市民十分重視申請機構的節目質素。 另外,有37%的受訪者選擇「公眾對申請機構的認知度」作為標準之一,而「申請機構的節目收視率」及「申請機構經營業務的成績」則分別有28%。 根據第二輪的同類型調查,逾半市民不太滿意現時兩間免費電視台的節目質素,有逾七成的市民認為,發牌有助提升電視節目質素,這反映了市民對獲發牌免費電視台的節目質素有一定要求,希望藉發牌提升的節目質素,與逾七成市民認同節目質素是發牌重要標準的結果吻合。 逾半市民認為政府應發牌予三間申請機構  王維基香港電視的支持度最高 在現時三個有意申請免費電視的機構當中,有63%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該發牌予「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為三間申請機構中最高,認為不應發牌的只有8%。  「now的香港電視娛樂」及「有線的奇妙電視」,則分別獲得52%及50%的受訪者支持,認為政府應予以發牌,不認同發牌的比率只佔14%。值得留意的,是受訪者認為不應該發牌予三間申請機構的比率甚低,進一步印證市民支持發放新免費電視牌照,但仍有約三分之一受訪者對發牌事宜表示「不知道」或「沒所謂」,顯示三間申請機構的知名度仍然有限,未能爭取部分市民的支持。 有關調查的詳細內容請在這裡下載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張建宗局長談解決貧窮問題的策略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張建宗局長談解決貧窮問題的策略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張建宗局長談解決貧窮問題的策略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舉辦「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旨在促進公民社會溝通交流。今次我們邀請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先生,作為本次活動的對話嘉賓。 政府重設扶貧委員會,承諾會為香港設定貧窮線,以分析香港的貧窮狀況及評估扶貧措施的成效,亦會開展改善社會保障及退休保障的工作。近日民間有意見指出,政府可以考慮設立多條貧窮線,以更能監察不同貧窮程度人士數目。面對香港的貧窮問題,政府會有什麼策略去改善有關情況,又會如何去監察扶貧措施的成效呢? 日期:    2013年6月21日(星期五) 時間:    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 地點:    天后電氣道148號21樓2102室 語言:    英語﹝嘉賓分享﹞,英語及中文﹝對話交流﹞ 費用:    全免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為非牟利機構,致力於政策研究、公眾教育、倡議、社區服務等活動,有賴各方支持。 ﹝當日設置捐款箱,方便大家踴躍支持,或致電3114 0784安排郵寄捐款﹞ 查詢:    3114-0784 (電話) 或 event@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 (電郵) RSVP:    http://cdi-ee-201306.eventbrite.hk/ Engagement Evening with Mr. CHEUNG Kin Chung, Matthew Secretary for Labour...

2012-13年區議會議員活躍度報告發佈會

2012-13年區議會議員活躍度報告發佈會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於2013年5月23日發佈《2012-13年區議會議員活躍度報告》。有關報告旨在以活躍度評核區議員在區議會大會會議中的表現,分析政團、政治陣營、職業及獲取議席方式對區議員會議活躍度的影響。 政團 綜合活躍度最高的政團為公民黨,出席狀況方面,公民黨有83.3%的區議員全數出席所有會議,缺席遲到早退總和少於3次的比率(83.3%)亦是各政團之冠。發言狀況方面,公民黨有50%的區議員發言組別為A級,為各政團之首,而其發言次數平均值 (134.8%),亦是第二活躍的數值。提交文件狀況方面,公民黨提交討論文件次數平均值(149.1%)居於新民主同盟(332.1%)及民建聯(204.3%)之後排第三,但仍是遠高於平均。 綜合活躍度最低的政團為公民力量。出席狀況方面,公民力量只有68.8%的區議員全數出席所有會議,缺席遲到早退總和少於3次的比率(37.5%)亦居各政團之末。發言狀況方面,公民力量只有12.5%的區議員發言組別為A級,為各政團之末,68.8%的區議員發言組別為C級或以下,而其發言次數平均值(61%),亦是最不活躍的數值,遠低於平均。提交文件狀況方面,公民力量提交討論文件次數平均值(30.5%)遠低於平均,僅比新民黨(0%)、香港經濟民生聯盟(23.2%)及自由黨(29.6%)為高。 政治陣營 出席狀況方面,建制派的出席狀況比泛民活躍,相比起泛民的70.6%,建制派有78.8%的區議員全數出席所有會議,缺席次數為1次或2次的情況亦較泛民為少。另外,建制派議員缺席遲到早退總和少於3次的比率(64.1%)亦較泛民的(47.1%)為高,較少出現遲到早退的情況。 發言狀況方面,普遍各泛民政團的發言次數是高於平均,而各建制政團是低於平均,而整體來說,泛民政團的發言次數平均值(125.7%)較建制政團為高(108.6%)。發言較多的組別(A及B組)方面,泛民議員的比率為66.7%,較建制派的56.5%為高。 提交文件狀況方面,泛民政團的提交討論文件次數平均值(103.9%)較建制政團為高(99%),而值得留意的是,建制派政團除民建聯及工聯會外,其他所有政團的提交討論文件次數平均值均低於50%,即低於平均提交次數的一半。 職業 出席狀況方面,全職議員不論是泛民還是建制派,其出席狀況亦較兼職議員活躍。泛民議員方面,全職議員全數出席會議的比率為73.9%,比兼職議員的63.6%為高;建制派議員方面,全職議員全數出席會議的比率則為80.8%,比兼職議員的77.5%為高。 提交文件狀況方面,兼職議員的提交討論文件次數平均值(110.2%)較全職議員的為高(86.7%),但如果我們分不同區議會去分析,總共有10個區全職議員的提交討論文件次數平均值是較兼職議員的為高,佔總體的66.7%。 獲取議席方式 出席狀況方面,委任議員全數出席會議的比率最高,有79.6%,依次為民選議員(76.9%)及當然議員(71.4%),再考慮缺席次數的分佈,委任議員的出席狀況較民選議員稍為活躍,而當然議員則較不活躍。 發言狀況方面,民選議員的發言次數平均值(107.7%)遠較委任(66.7%)及當然議員(57.6%)為高,而且是幾乎每區均呈現同樣的現象。發言較多的組別(A及B組)方面,民選議員的比率為63.2%,遠較委任議員的38.9%及當然議員的35.7%為高。 提交文件狀況方面,民選區議員的提交討論文件次數平均值(116.3%)明顯遠高於委任(42.5%)及當然議員(15.1%),這反映不同獲取議席方式,對於提交討論文件次數有很大的相關性。 個別區議員活躍度 在研究範圍的會議中,活躍度最低的議員是新界社團聯會的李國鳳,他從未提交交件和發言,出席率是57.14%,在出席的四次會議中,皆於會議結束至少二小時前早退離開,甚至在會議開始四十五分鐘後離席。活躍度最高的議員是民建聯的李家良,他提交了20次文件,發言42次,出席率是100%。 整份報告的內容可於這裡下載。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 梁家傑先生 / Engagement Evening with Mr. Alan Leong Kah-kit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 梁家傑先生 / Engagement Evening with Mr. Alan Leong Kah-kit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對話嘉賓   梁家傑先生   立法會議員、公民黨黨魁   公民自由與警權界限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舉辦「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旨在促進公民社會溝通交 流。今次我們邀請了立法會議員、公民黨黨魁梁家傑先生,作為本次活動的對話嘉賓。   「和平佔中」運動秘書處義工陳玉峰,因參與兩年前七一遊行後的集會,5月8日被警方拘捕及起訴「協助組織未經批准集結」的罪名。事件掀起公眾對警察製造白色恐怖的質疑,令香港公民的集會自由蒙上陰影。究竟警權是否過大?香港人的集會及遊行自由是否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及限制?另外,民陣警權關注組召集人王浩賢亦會到場分享他對警權界限的看法。   日期:    2013年5月24日(星期五) 時間:    下午7時至9時 地點:    香港天后電氣道148號2102室 語言:    中文 費用:    全免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為非牟利機構,致力於政策研究、公眾教育、倡議、社區服務等活動,有賴各方支持。 ﹝當日設置捐款箱,方便大家踴躍支持,或致電3114 0784安排郵寄捐款﹞ 報名:    請按這裡 查詢:    3114-0784 (電話) 或 event@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 (電郵)     Engagement Evening with Mr. Alan...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從碼頭工潮看香港勞工保障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從碼頭工潮看香港勞工保障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舉辦全新「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旨在促進公民社會溝通交流。今次我們邀請了立法會議員梁耀忠先生,作為本次活動的對話嘉賓。 碼頭工潮已經持續了差不多一個月,不但引起市民對碼頭工人工作條件的關注,更揭露了香港勞工保障的漏洞。沒有集體談判權、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罷工權、也沒有標準工時、休息和上廁所的規定,香港的勞工保障已遠遠落後於其他已發展國家。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判成為香港的常見現象,碼頭工人固然是層層外判的顯例,其實不單是企業,連大學、政府也外判。究竟外判潮對香港有什麼影響,勞工法例是否有改革的必要?讓我們請梁耀忠議員談談他的看法與見解。 日期: 2013年4月29日(星期一) 時間: 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 地點: 天后電氣道148號21樓2102室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為非牟利機構,致力於政策研究、公眾教育、倡議、社區服務等活動,有賴各方支持。(當日設置捐款箱,方便大家踴躍支持,大家亦可致電3114 0784安排郵寄捐款) *必填 Engagement Evening with Mr. Leung Yiu Chung, Legislative Councilor From Dock Strike to Labour Policy in Hong Kong Engagement Evening, the new...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政府的社企政策完滿結束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舉辦「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之「政府的社企政策」,已於2013年3月25日結束。我們有幸邀請到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女士出席並作出分享。 許曉暉女士向與會者簡介社企的概念與源起,也向大家分析了香港社企的發展狀況。 與會者提出不少意見,包括現時社企面對的融資問題,及政府對社企的支援角色等。 有關許曉暉女士當日的演說內容,可於這裡下載。 更多的活動相片,可在這裡瀏覽。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免費電視牌照意見調查2013》發佈 83%市民支持發新免費電視牌

(2013年3月20日)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就香港市民對免費電視牌照的意見,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於2013年3月5日至3月6日進行,以音頻電話成功訪問505名香港市民。調查結果重點如下:   絕大部分市民支持發出新牌照   有助提升電視節目質素 根據調查,有83%受訪者支持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其中「十分支持」佔55%,「幾支持」佔28%,和上次調查(85%)相若。比較上次相關調查,「十分支持」佔49%,「幾支持」佔36%,可見「十分支持」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的人數有顯著增加,提升了6%。 另外,有73%的受訪者認為,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有助提升電視節目質素,認為發新牌照對電視節目質素「無影響」或「唔知/難講」的受訪者,分別只有17%及6%。   市民對現時兩台節目意見不一   「不滿」及「一半半」人數合共過半 調查發現,有51%的受訪者不滿亞洲電視現時播放的節目,滿意該電視台節目的受訪者只有11%,有21%的受訪者表示「一半半」。另外,對於無綫電視播放的節目,表示「滿意」的受訪者有43%,表示「一半半」及「不滿」的受訪者分別有39%及15%。 比較現時兩間免費電視台,市民對無綫電視節目的滿意程度普遍較亞洲電視節目為高,但表示「不滿」及「一半半」的人數仍然過半。   大部分市民反對「滾動式重播」   期望電視台多製作時事、新聞及財經節目 絕大部分市民反對免費電視台作「滾動式重播」,即將同一節目重播多次的做法。有63%的受訪者對這做法表示「不滿」,表示「一半半」及「滿意」的分別只有20%及14%。 調查結果顯示,最多市民希望免費電視台多製作的節目類型是「時事、新聞報道及財經節目」,佔整體受訪者的72%。另外,分別有47%、46%及32%的市民,希望免費電視台多製作「綜藝節目」、「本地劇集」及「體育節目」。 有關調查的整份報告,可在這裡下載。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就是次調查結果的分析如下: 兩台表現未符合公眾期望   不滿比例大幅上升 2009年免費電視台牌照的中期檢討,政府委託的研究指,只有少於7%受訪者不滿節目質素,約12%不滿兩家免費電視台提供的節目種類或選擇,表現「大致符合公眾的期望」。 根據本次調查,有51%的受訪者不滿亞洲電視現時播放的節目,即使是滿意程度較高的無綫電視,表示「不滿」及「一半半」的人數仍然過半,比起2009年政府中期檢討時的研究,不滿的比例大幅上升,可見市民認為兩台的表現,並未合乎公眾期望。   節目欠種類「滾動式重播」盛行   增發免費電視牌提升節目質素 早就2009年的中期檢討中,便有意見反映免費電視台播放太多外購劇集及娛樂節目。根據本次調查,有72%受訪者期望電視台多製作「時事、新聞報道及財經節目」,另外,亦有63%受訪者反映不滿電視台「滾動式重播」做法,可見市民對兩台的節目種類及數量有所不滿。 根據本次調查,有73%的受訪者認為,政府發出新的免費電視牌照,有助提升電視節目質素,可見市民認為,增發免費電視牌照,可改善兩台未符公眾期望的現況。  ...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3年財政預算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3年財政預算案

  就政府發表2013年的財政預算案,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將會分民生、產業及政府理財思維三方面作出回應。 民生方面 一如以往,政府宣佈多項的紓困措施,如公屋免租、寬免差餉、電費補貼;綜援、生果金及長者生活津貼「出雙糧」等。這些「派糖」措施已實行多年,但很明顯地,這些惠民措施並沒有財富再分配的效果,無助於解決香港現時貧富懸殊的困局。 政府雖然撥款150億元予關愛基金推行扶貧工作,但「N無」人士的處境仍然嚴峻,根據樂施會的研究報告,在職貧窮的人口高達60萬,這批人士往往無法申請綜援,也無法上樓,因此每年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他們總是無法受惠,政府實在應該訂立相關政策,而非一次性的措施,去幫助「N無」的在職貧窮人士。 另外,政府始終未落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家庭主婦、已退休的長者以致失去工作能力的傷健人士,退休只能依靠自己的積蓄;長者生活津貼的門檻,使一些未達條件的長者只能單靠1135元的高齡津貼過活。人口老化的問題迫在眉睫,社會貧富懸殊日益惡化,一套長遠的全民退休保障規劃實在刻不容緩。 產業方面 在產業扶植的層面,政府重點仍然放在旅遊、物流、金融等「傳統」產業,對扶植其他新興產業幾乎毫無著墨。 文化藝術方面,政府只建議額外撥款5000萬元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購藏本地視覺藝術家的優秀作品並公開展覽,但對於如何增撥資源予本地的藝術團體或音樂工作者,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創作及工作空間;以至於如何在軟件的層面上,支援西九文化區的發展,財政預算案均沒有具體的政策支援。 科研方面,除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向大學撥款1200萬元作技術轉移及實踐研發成果外,政府並沒有其他的措施支援香港科研的發展,可見政府的產業思維,仍然以「GDP回報」為主要的考慮;文化藝術、科技研發,如果沒有即時的經濟效益,就不是政府扶助的主要對象。 以GDP增長為唯一衡量政府施政成敗的指標,是遠遠落後於國際的標準。聯合國早於1990年便採用了「人類發展指標」(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以經濟收入、平均壽命、教育水平、社群融合等指標衡量國家發展,香港實在應該反省,要解決貧富懸殊問題,除「派糖」扶貧,推動經濟製造就業以外,我們量度社會發展的指標本身,是不是也出了問題。 政府理財思維方面 政府的財政盈餘高達649億元,但一直以來,政府不肯大幅增加經常性開支以落實長遠的社會福利規劃,反而把大量公帑用於一次性的「派糖」措施之上。現時政府的財政儲備,不論按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還是政府每月開支的月數計算,均逼近自1997年以來的歷史性高位。 政府雖一直聲稱巨額財政儲備是維持香港金融體系穩定的要素,但734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34、相等於20個月政府開支的財政儲備水平,是否完全不能用作於增加經常性開支,以至惹來民間「官富民貧」的指責,這是特區政府應當反省的。 民間早已有多項方案,以改善現時政府越「派糖」民望越低的困局。例如政府是否可以把賣地收益、外匯投資及印花稅等「波動收入」,以基金的形式滾存,以增加政府的經常性開支?更根本的,是政府能否擺脫「小政府、大市場」的窠臼,考慮重整本港的稅收結構,重新有效分配社會資源,達致最大的社會效益。  

公屋

龍子維:公屋政策的數字「偽術」

公屋

房屋問題嚴峻,政府不求增加公營房屋的數量,只圖把已有的翻新單位,作為公屋供應的主要渠道。為求轉移視線,又不惜以種種的數字「偽術」,企圖讓大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眾「優化公屋資源」的項目上,而忽略公屋興建量不足的現實。

{編按:政府稱未來五年會提供十萬個公屋單位,供應超越曾蔭權時代,龍子維拆局,指出這也是語言偽術,真實數字仍和曾時代五年供應75000個公屋單位一樣。多出的供應怎樣來?源於梁振英預計港府可以透過「回收公屋」每年多出7000個單位,此數字比曾時代數字大大增加,如何實行,梁振英卻沒有解釋。}

2013年施政報告,公屋每年的新單位供應仍然維持在平均每年15000個;另外,房屋署會透過不同方法,「回收」約7000個公屋單位,用作編配的用途。所謂「回收」,是指透過打擊濫用公屋,例如收回用水量低的9000個單位,收緊富戶及寬敞戶政策,儘量提高公屋流轉的速度。

公共資源有限,打擊濫用自然振振有詞;不過,為香港人提供逾70萬個單位的房屋署,自己又有否善用手上已有的資源呢?

年年編配不達標 待辦單位當入伙

假如大家翻查近5年的《租住公屋編配計劃》,會發現一個頗驚人的現象:每年房屋署的編配都不達標。房委會資助房屋委員會小組每年均會訂立一個核准編配額的指標,但根據圖一所示,每年房屋署的實際編配數目,都較核准編配額為少。2007至2011年5年間,房屋署合共少編配了21902個單位。這個數目,比政府每年承諾15000個的公屋興建量還要多。

根據房署的解釋,少了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新屋邨要年底才落成,編配的工作仍繼續進行,如果把有關仍在編配、正等待入伙的單位,也計入每年的編配額,房署認為並沒有編配不達標的情況。

這種把待辦單位當已編配單位的把戲,實在十分兒戲,因為我們無法得知,當中市民等待時間的長短,是1年、2年、還是5年?同一個單位,究竟曾經編配過給多少個市民,當中有多少個單位是被重複計算,一年復一年地成為可供編配、但又多年都編配不了出去的單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