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維:公屋政策的數字「偽術」

公屋

房屋問題嚴峻,政府不求增加公營房屋的數量,只圖把已有的翻新單位,作為公屋供應的主要渠道。為求轉移視線,又不惜以種種的數字「偽術」,企圖讓大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眾「優化公屋資源」的項目上,而忽略公屋興建量不足的現實。

{編按:政府稱未來五年會提供十萬個公屋單位,供應超越曾蔭權時代,龍子維拆局,指出這也是語言偽術,真實數字仍和曾時代五年供應75000個公屋單位一樣。多出的供應怎樣來?源於梁振英預計港府可以透過「回收公屋」每年多出7000個單位,此數字比曾時代數字大大增加,如何實行,梁振英卻沒有解釋。}

2013年施政報告,公屋每年的新單位供應仍然維持在平均每年15000個;另外,房屋署會透過不同方法,「回收」約7000個公屋單位,用作編配的用途。所謂「回收」,是指透過打擊濫用公屋,例如收回用水量低的9000個單位,收緊富戶及寬敞戶政策,儘量提高公屋流轉的速度。

公共資源有限,打擊濫用自然振振有詞;不過,為香港人提供逾70萬個單位的房屋署,自己又有否善用手上已有的資源呢?

年年編配不達標 待辦單位當入伙

假如大家翻查近5年的《租住公屋編配計劃》,會發現一個頗驚人的現象:每年房屋署的編配都不達標。房委會資助房屋委員會小組每年均會訂立一個核准編配額的指標,但根據圖一所示,每年房屋署的實際編配數目,都較核准編配額為少。2007至2011年5年間,房屋署合共少編配了21902個單位。這個數目,比政府每年承諾15000個的公屋興建量還要多。

根據房署的解釋,少了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新屋邨要年底才落成,編配的工作仍繼續進行,如果把有關仍在編配、正等待入伙的單位,也計入每年的編配額,房署認為並沒有編配不達標的情況。

這種把待辦單位當已編配單位的把戲,實在十分兒戲,因為我們無法得知,當中市民等待時間的長短,是1年、2年、還是5年?同一個單位,究竟曾經編配過給多少個市民,當中有多少個單位是被重複計算,一年復一年地成為可供編配、但又多年都編配不了出去的單位呢?

翻新單位比率高 調遷數字年年升

我們再比較一下,翻新單位佔公屋供應比率的趨勢。根據圖二,2002至2006年,每年平均翻新單位佔整體可供編配單位的52%;2007至2011年,有關數字升至55%。總體的公屋供應量,由2002至2006年的189563個,減少至2007年至2011年的154898個。驟眼看,在總體公屋供應量大幅減少的前提下,房署依然有相當多的翻新單位供應。

不過,我們再看看另一組的數字:2002至2006年,新落成的單位總數為90727個,而到2007至2011年,新落成的單位總數大幅減少為69968個,與此同時,翻新單位的數量由2002至2006年總數的98836個減至2007至2011年總數的84930個。

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

一)新落成公屋單位不斷減少,導致翻新單位成為最主要公屋供應的來源;

二)翻新單位佔公屋供應的比例雖不斷上升,但總量節節下降;

三)一日不增加新落成的單位,以翻新單位為供應的主力,是無可能應付現時接近20萬公屋輪候冊申請人的需求。

我們再比較一下2007至2011年,調遷編配與公屋輪候冊單位增減的趨勢:根據圖三,在公屋總體編配減少的前提下,公屋輪候冊5年來的實際編配數字,總共比核准編配額編配少了23326個單位;與此同時,房屋署調撥給寬敞戶及其他調遷的實際編配數字卻不斷上升,5年總共比核准編配額超額編配達7686個單位。

如果政府預見供應減少、需求增加,要使公屋編配量「收支平衡」的做法,一是增加新落成的單位,一是減少核准的編配額;但政府現時做的,卻是減少(或維持不變)供應新落成單位,大量超出核准編配額以進行調遷,使公屋輪候冊長期達不到核准編配的要求。

數字偽術日日新 挑撥矛盾避建樓

根據陳啟明先生的說法,這是因為政府有「隱敝的政策目標」,把「少於三年上樓」的目標偷換為「輪候接近三年才上樓」的潛規則。但觀乎政府現時的應對方法,三年上樓對於35歲以下的青年來說是痴人說夢,單身人士計分制的做法,使得30歲以下的單身人士,成功申請上樓的數目,是0。

在可見的將來,政府將進一步把翻新單位作為公屋供應的主要途徑,並透過超額編配、待辦單位偷換為編配單位等種種數字「偽術」,進一步激化各公屋住戶之間的矛盾,以掩蓋本來因新落成單位數量不足而引致的上樓問題。

圖一圖一圖二

圖二

圖三

圖三

原載於評台,fb:www.facebook.com/pentoyhk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