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的未來路向:對六大產業的意見及建議
香港經濟的未來路向:對六大產業的意見及建議
如欲下載全文,請按這裡
- 簡介: 政府角色的改變
- 在全球化年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更趨緊密,一件在千里之外發生的事也能對本地社區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反之亦然。因此,地區性所發生的事不單是緊密地與外界連繫起來,而是與外界有著密切的相互影響。
- 回歸後,香港經濟受亞洲金融風暴重創,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香港經濟的復原速度較慢,這驅使政府重新檢討其一直奉行的積極不干預政策。由於全球城市競爭激烈,香港作為區域性的金融和商業中心地位或會受到威脅,因此前行政長官董建華主張將香港轉型成一個全球性的高科技中心。
- 這個想法驅使特區政府希望在全球和地區之間發揮更積極的調解作用,它透過接合地方性的差異以加強香港在全球的優勢。因此策略、規劃、融資、高科技、高增值等字眼常在特區政府的文件中出現。然而,由於香港的經濟至今仍然側重於金融服務、貿易、物流、旅遊和專業服務,受到公眾批評。
- 隨著金融海嘯的嚴重影響及中國經濟的急速發展,香港經濟的未來路向仍然不明朗。為應對經濟危機,政府成立了經濟機遇委員會,目的是要研究解決方法,走出當前的僵局。
- 經研究香港的相對優勢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詳細規定後,經濟機遇委員會確定六項新的經濟産業,分別為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以及教育服務。當局預計這六大産業的發展能加快香港與內地經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