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候選人意見調查

特首候選人意見調查

    第四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將於2012年3月25日舉行。為了解社會對各特首候選人的支持度及其變化,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現正分階段進行網上調查,第一階段的網上調查已於本年2月9日至2 月13日進行。本智庫向有連繫之人士發出15225 個邀請電郵並收到380個回覆。受訪者中有一半人士擁有碩士或以上的學歷,五成受訪者的工作職級為高級,近六成人的月入為$25,000 以上。調查結果如下:   表一 特首最需具備的條件   中央取態 % 民意支持 % 個人形象 % 個人能力 % 其他 % 總計 梁振英 10 30.3 108 59.3 1 33.3 78 55.3 3 14.3 200 唐英年...

愛在哪裡 ? –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報告發表

    本調查項目由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委託,調查及報告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 (HKTP) 負責編製。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為一獨立非牟利智庫;浸會大學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的研究主任為戴高禮教授。   調查在2012年1月2日至15日,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有關特首選舉的電話調查,並成功訪問了806名受訪者,研究報告會進行多角度分析,其中246名受訪者是功能組別選民。在95%的信心水平(Confidence Level),調查誤差 +/- 5%。   主要調查結果 (一) 特首選舉 受訪者被問到,如果可以投票,會投票給哪位候選人,支持梁振英有41%、唐英年有21%、以何俊仁及馮檢基為選項之泛民初選候選人組合有8%、不知道佔7%。(詳細分析可參考報告的第82頁)。   (二) 身份認同及愛國心 當受訪被問及對國慶的感覺,58%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特別感覺」、19%表示「多一日公眾假期」、其次分別是「感到驕傲」(13%)、「興奮」(8%)及「不開心」佔2%受訪者當中, (報告第34頁)。 至於身份認同,3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28%是「中國的香港人」、18%是「中國人」、14%是「香港的中國人」、最後是「香港的英國人」(2%) 及「海外華僑」 (1%) (報告第43頁)。   (三) 政府表現 一半 (50%) 的受訪者滿意政府處理特區事務的表現,39% 不滿意。(報告第58頁)。 至於對政府處理與中央政府關係的表現,47%受訪者滿意、42%不滿意及11%表示不知道 (報告第63頁)。 接近五成受訪者 (49%)不滿意特區政府整體表現,44%表示滿意 (報告第69頁)。   (四) 公平 當受訪者被問政府是否公平對待各個界別的利益,超過一半 (64%) 認為「不公平」及「非常不公平」、而24%認為是公平的。   請按這裡下載全文(只有英文)

財政預算案民間街頭論壇

        2012-13財政預算案民間街頭論壇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已於2月1日發表了本年度財政預算案。面對連年錯估財政盈餘,曾司長並沒有一如以往還富於民,更未有為下屆特區政府留下長遠財政規劃的引子。有見及此,多個民間團體將會舉辦《2012-13年度財政預算案街頭論壇》,讓公民社會及市民共同討論是次預算案。詳情如下:   日期:           2012年2月12日(星期日) 時間:           下午3時至6時 下午3時至4時30分  理財哲學大檢討 下午4時30分至6時  評價利民紓困措施及長遠規劃 地點:           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就2012年度財政預算案之回應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就2012年度財政預算案之回應   雖然面對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的持續影響,但香港特區政府坐擁龐大的財政儲備和盈餘,確實有能力為香港未來作長遠的財務規劃。可惜,一如以往的財政預算,政府的重點依舊集中在短期的紓困措施和經濟發展,未有顧及整體社會的需要。以下就預算案中的民生和經濟兩大範疇作出探討。   民生方面 財政預算的紓困措施包括退稅、代繳租金和向綜援人士發放額外一個月的津貼均沒有資源再分配的效果,也未能讓所謂的「N無」人士受惠。除此之外,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很多長者在晚年的生活陷入困境。但是,政府依舊對全民退休保障隻字不提,亦沒有在醫療開支上針對老人的醫療需求和改善門診的輪候時間。這些均顯示政府無視社會上最有需要協助的人士。   在整體的人口政策上,內地孕婦在港所生的孩童,為香港的人口結構和社會帶來一定的衝擊,但是政府未有就各政策層面(如學校資源、託兒服務和醫療等)作出相應的預算。此外,預算案中提及考慮將關愛基金的項目納入政府的恆常資助範圍,這方面政府應立即進行全面的諮詢,將一些最急切需要的項目制度化,以確保有不同需要的人士能得到合適的援助。   預算案中雖有一系列保障就業措施,但未能針對「婦女」和「新來港人士」的特別需求。為了協助「婦女」或單親家長就業,政府應該在每區設立足夠的托兒所,讓她們可以更彈性的安排工作時間。「新來港人士」方面,政府應該重新建立新移民中心,協助他們在進入勞工市場前作適應香港生活的準備。   經濟方面 多年來的施政報告均強調「六大產業」的重要性,但是預算案中,政府未來的發展重點依舊集中在金融方面,其他產業未有足夠的硬件和軟件配套。如文化方面的發展,「起動九龍東」、活化工廠大廈和將政府部門遷離核心商業區等措施讓土地供應增加,政府應配合現時的社會發展需求,而不是將土地集中在商業用途。現有的工廈,可為藝術團體或音樂工作者提供工作和發展空間。除此之外,西九文化區的落成,將會為香港的文化生態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但財政報告中未有對文化區的「軟件」作具體的支援。長遠而言,政府有必要改善對藝團的資助模式和促進中小型藝團的發展。 總括而言,財政預算未能善用香港豐厚的財政儲備,盲目抱着一貫的公共理財指標,沒有因應時勢作出長遠的發展方向。

政府檔案處理與訂立檔案法之可能性研討會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主辦 香港城市大學當代中國研究計劃 協辦 香港職工會聯盟 協辦 Roundtable Community 支持 公共專業聯盟 支持          政府檔案處理與訂立檔案法之可能性研討會   隨着政府搬遷至新政府總部以後,有傳媒報道不同局方藉此消毀大量政府文件。而根據立法會的口頭質詢顯示,於4月至9月,十四個遷到新政府總部的政策局和辦公室,獲檔案處批准銷毁1,181直線米的政府檔案,估計有355 萬張紙。   在沒有檔案法規管的情況下,政府每年銷毁大量文件,令人擔心很多重要決策的機要文件、有歷史價值的文件都已被銷毁。檔案處有二十五名職員,並只有六位歷史檔案主任,能否勝任現時資訊爆炸及官僚系統架構的膨脹甚為成疑。由於香港沒有檔案法,檔案處沒有法定的職責和權力去保護公共檔案,即使輕率批准各部門銷毁檔案,亦無須承擔任何後果。   美國、英國、澳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以至內地及澳門都已制訂法例,規管政府及法定機構的公職人員如何處理檔案。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將舉辦研討會,探討上述問題,誠邀公民社會團體及公眾參與。   日期:   2011年11月9日(星期三) 時間:   下午7時30分至9時正 地點:   香港城市大學LT-9 主講:   朱福強    前香港檔案處處長 嘉賓: 潘文翰    職工盟組織幹事      盧曼思 香港記者協會新聞自由小組召集人 主持: 歐贊年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董事...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2011年區議會議員活躍度報告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2011年區議會議員活躍度報告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於2011年10月27日舉辦《有關區議員於區議會會議中活躍度》研究發佈會。該報告以2011年區議會會議紀錄及出席紀錄等文件為根據,並以三個狀況去分析向區區議員於2011年頭3次大會會議中的活躍程度。而該3個狀況分別為1. 出席狀況、2. 提交討論文件狀況及3. 發言狀況。

根據分析結果,是次研究有4個重點發現如下:

  1. 按議員獲取議席的方法而言,本研究發現委任議員在出席及完成會議方面的參與較民選議員略高;於加入發言狀況的因素後,則民選議員在區議會會議上較委任及當然議員活躍。
  2. 就政治陣營而言,泛主派議員不論在個別範疇如出席狀況,發言狀況,提交討論文件次數方面比建制派活躍。在綜合活躍度上,亦有同樣的傾向。相反地,獨立人士在各方面也是活躍度最弱的組別。
  3. 依政治陣營分類而言,泛民主派政黨中以較新和細小的政黨(如公民黨和新民主同盟)表現最活躍;而民協在各方面的狀況,活躍度排名則保持在中上的位置,而在提交討論文件上更是第一位。在建制派政黨中,民建聯較其他親建制派中政黨活躍。
  4. 個別區議員方面,本研究發現大部份立法會兼任區議會議員均能出席並完成會議;而發言狀況及提交討論文件次數則表現一般。

 

綜合活躍度最高(全出席、發言狀況最活躍及曾提交討論文件)之區議員名單

區議會

姓名

性別

所屬政黨

獲取議席方法

出席狀況

(組別)

油尖旺區

孔昭華

民建聯

民選

2

荃灣區

黃家華

公民黨

民選

2

西貢區

方國珊

委任

2

油尖旺區

林浩揚

民主黨

民選

1

中西區

鄭麗琼

民主黨

民選

1

深水埗

譚國僑

民協

民選

1

離島區

容詠嫦

公民黨

民選

/

 

本研究建議區議會盡可能統一會議紀錄格式,並統一所提供有關議員表現的數據(如遲到早退紀錄),甚或提供一些精簡的議員表現指標,讓市民更能掌握議員在區議會內之表現。

如欲下載全文,請按此處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就競爭條例修訂草案的回應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就競爭條例修訂草案的回應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 積極參與競爭法的相關立法程序及競爭法的倡議工作。於2010年10月,CDI協辦由香港浸會大學學生會主辦的《香港需要怎樣的公平競爭法》論壇;並於2011年5月與立法會議員湯家驊辦事處合辦《消除現存競爭法疑慮的新視野》研討會,就商會及中小企的疑慮與國際公平競爭法學者李察.域爾斯教授進行交流。於2011年7月,CDI公佈《完善的競爭法︰創造更有利的營商環境及保障消費者利益》 研究報告,並對政府提交立法會的競爭條例草案提出5大建議[1]。   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於2011年10月18日提出競爭條例草案修訂,本智庫回應如下:   1.         政府於草案修訂中採納CDI建議引進之低額模式,並且對於政府沒有因為商業壓力而將中小企豁免於四類嚴重反競爭行為表示歡迎。合謀定價、圍標、支配市場及限制產量均屬嚴重扭曲市場行為;企業不論大小,均應受到同等法律對待。而其他國家實施的公平競爭或反壟斷法例,均沒有將中小企豁免於違反四類嚴重反競爭行為之外。   2.          對於政府建議取消個人訴訟機制,CDI認為此舉將令未來的競爭委員會完全主導檢控決策而公眾並沒有機制能夠覆核競委會的決定。CDI堅持政府應該長遠應該引入集體訴訟機制,以保障消費者權益,並對政府取消私人訴訟機制表示失望。   3.          政府並建議不監管電訊業以外的合併收購活動,實在對其他企業採取不平等對待。CDI認為只要收購合併活動令新業務實體佔據市場40%以上,便應該視為「具市場支配地位」並受到競爭條例規管。   4.          CDI反對將規定罰款上限大幅調低至每年本地營業額的10%並為期最長3年的規定。以3年為罰款規定的界限,並沒有實際而有效的行政及立法依據;假如在港註冊企業涉及觸犯跨國壟斷行為,將同樣影響香港經濟及本地消費者的利益。CDI認為罰款應以反競爭行為相關的營業額的10%及以觸犯反競爭行為的年期作為罰則標準。CDI重申,反競爭行為罰則應具威懾作用。若然在港註冊企業進行跨國反競爭行為,便應對相關行為予以懲罰,而並非以國界為限作出豁免。   整體而言,政府建議的競爭條例草案修訂對於商界作出過份讓步,損害消費者權益。CDI要求政府於再次提交立法會前再次進行修訂,以保障消費者及中小企利益時,亦避免競爭法成為對大企業沒有阻嚇力的法例。 [1]請參閱http://bit.ly/cdicomlawreport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1-2012年施政報告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1-2012年施政報告

核心價值未達 開來欠缺承諾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1-2012年施政報告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為一民間智庫,就6大政策範疇為公民社會及香港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就第三屆特區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所提及的多個內容,本智庫根據6項關注範疇將其分類,並有以下回應。

 

五團體要求政府為貧窮工人提供膳食津貼

五團體要求政府為貧窮工人提供膳食津貼

 

近年食物價格飆升,最新調查報告顯示,香港低收入在職人士想保持基本均衡營養飲食,每日需額外36.6元(4.7美元),貧窮家庭兒童則每日欠17.5元(2.2美元)。五個本地團體包括社區發展陣線、社會發展動力培育、關注綜援檢討聯盟、街坊工友服務處及樂施會,今天(10月2日)共同發表《在職貧窮家庭的基本均衡營養膳食開支及政策建議》調查報告。

 

調查全文可按這裡下載

 

糧食價格於全球各地均升至歷史新高位,使貧窮及饑餓的情況惡化。我們預期,除了上升的糧食價格外,高企的油價和疲弱的美元將繼續令香港增加通脹壓力,更多低收入市民可能因此陷入貧窮和饑餓境況。

 

本調查於2011年8月22日至9月4日期間進行,結果顯示,612歲兒童及在職成人購買基本均衡營養食物所需的日均費用分別為47.5元及66.6元。然而,根據樂施會最近的研究《食物通脹下貧窮家庭生活狀況調查》[i],在職貧窮家庭平均每人每日的食物開支為30元(3.8美元)。因此,兒童及在職成人分別每日需要額外的17.5元及36.6元,方可獲得基本均衡營養膳食

 

調查以一份6至12歲兒童及在職成人一周基本均衡營養餐單為基準,該餐單是根據衞生署所推廣的「飲食金字塔」而設計,並已諮詢註冊營養師的意見。我們於19所街市搜集餐單內的食物價格資料,並計算購買餐單食物之每日平均成本(中西區石塘咀街市及天水圍頌富街市的食物價格最高,而深水埗北河街街市及東區渣華道街市食物價格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