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維:公屋政策的數字「偽術」
房屋問題嚴峻,政府不求增加公營房屋的數量,只圖把已有的翻新單位,作為公屋供應的主要渠道。為求轉移視線,又不惜以種種的數字「偽術」,企圖讓大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眾「優化公屋資源」的項目上,而忽略公屋興建量不足的現實。
{編按:政府稱未來五年會提供十萬個公屋單位,供應超越曾蔭權時代,龍子維拆局,指出這也是語言偽術,真實數字仍和曾時代五年供應75000個公屋單位一樣。多出的供應怎樣來?源於梁振英預計港府可以透過「回收公屋」每年多出7000個單位,此數字比曾時代數字大大增加,如何實行,梁振英卻沒有解釋。}
2013年施政報告,公屋每年的新單位供應仍然維持在平均每年15000個;另外,房屋署會透過不同方法,「回收」約7000個公屋單位,用作編配的用途。所謂「回收」,是指透過打擊濫用公屋,例如收回用水量低的9000個單位,收緊富戶及寬敞戶政策,儘量提高公屋流轉的速度。
公共資源有限,打擊濫用自然振振有詞;不過,為香港人提供逾70萬個單位的房屋署,自己又有否善用手上已有的資源呢?
年年編配不達標 待辦單位當入伙
假如大家翻查近5年的《租住公屋編配計劃》,會發現一個頗驚人的現象:每年房屋署的編配都不達標。房委會資助房屋委員會小組每年均會訂立一個核准編配額的指標,但根據圖一所示,每年房屋署的實際編配數目,都較核准編配額為少。2007至2011年5年間,房屋署合共少編配了21902個單位。這個數目,比政府每年承諾15000個的公屋興建量還要多。
根據房署的解釋,少了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新屋邨要年底才落成,編配的工作仍繼續進行,如果把有關仍在編配、正等待入伙的單位,也計入每年的編配額,房署認為並沒有編配不達標的情況。
這種把待辦單位當已編配單位的把戲,實在十分兒戲,因為我們無法得知,當中市民等待時間的長短,是1年、2年、還是5年?同一個單位,究竟曾經編配過給多少個市民,當中有多少個單位是被重複計算,一年復一年地成為可供編配、但又多年都編配不了出去的單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