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對2010至2011年施政報告的回應
立意同舟 委身共濟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對2010至2011年施政報告的回應
房屋
(25) 置業安心計劃
我們認為置業安心計劃最終並不能為市民提供一個合適的樓價。因著經濟狀況的變化,市價亦會隨著時間改變,我們質疑到頭來此計劃能否幫市民安居樂業,還是要市民接受於高地價政策下上車的另一個方法。
(34) 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檢討
高地價的其中一個問題是由於有大量的資金湧來香港,途徑不一定是由投資移民方式進入 ,所以質疑暫停投資移民買樓類可以暫緩炒風。治本的方法應借鏡瑞士的房屋政策,即對非本地人進行房地產買賣作出適量的限制,才能對本地市民的住屋問題有實質的幫助。
貧富差距
扶貧政策未真正令到最基層的市民受惠,例如如何改善籠屋居民生活狀況、如何提供工作給低技術工人?我們只看到短期的改善措施而看不到有一個結構性和長遠的政策。
(55)書本津貼的增加亦由各方提議多年,現時由400元增加至1,000元並不足夠,對貧窮家庭孩子的學習需要只是杯水車薪。
(57) 關愛基金
我們覺得政策缺乏新意, 因為社會已經有不少扶貧基金已經成立和運作。
- 扶貧的重點在於政府對社會資源分配的結構性調整,現時多成立一基金,只是將問題的解決方法置於政府恆常資源分配體制以外,美其名讓商界共同承擔,實是令貧富不均現象的背後成因得不到正視,難以進入政策層面的討論。
- 另外,基金能否成功,除了資金的多寡,還在於政府怎樣使用,由於缺乏基金運作的資料,所以質疑成立多一個扶貧基金是否對草根階層有幫助。
高齡化社會問題
政府並沒有具體的人口政策去回應香港新移民與人口老化之間的有機互動。
(70) 社區及家居照顧服務
要成功讓長者在家居住、休養、康復,是否有足夠的支援非常重要。家庭一方面需要金錢資助以購置儀器和設施,又需要專業知識和專業護理人員協助照顧長者。
(71) 院舍服務
除了資金充裕之外,護理人員的質素與資格亦很重要,背後涉及護理人員的教育、訓練、進修等基礎問題。
發展經濟
(96) 十大基建
各基建的進度不一,某些工程如香港- 深圳機場鐵路需要更清晰的交待。更重要的是,基建對已成熟的經濟體如香港的貢獻有限,未來能否真正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實需要香港政府更清晰的數據和進一步的研究。
(97) 六大產業
社會各界對去年的六大優勢產業的期望不少,期盼能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火車頭。經過一年,六大優勢產業的發展進度未明,而更重要是發展方向亦不能落實。
創新科技
政府本身投入的研究項目和經費不足,亦沒有為業界開發更廣的市場。
科技研究和商業的聯繫不足,令有心的本地和國際專才難以在港作商業應用的嘗試。
文化及創意產業
香港有不少中小型的文化及創意企業,亦有不同的法定機構作中介,可是始終缺乏一個有系統的統籌架構讓各項目、機構得以協調,缺乏一有效機制讓本地公司走出香港。民間雖多番提及,政府內部對成立一「文化及創意局」的討論仍未開展。
環境保護
(111-124)
雖然報告集中講環境保護的問題,但缺乏對問題作基礎分析,就是從根源著手:如何減少廢物。回收、分類、用者自付、環保工業等減少廢物的政策,香港可以參考鄰近地區如台灣和星加玻的例子。
優質生活
(125 – 128) 文化發展
文化發展需以文化身分和文化定位作為基礎,不單是以個別基金投入就能發展藝術文化,政府有需要為香港的文化身分和文化定位作深入的討論,過往曾啟動的文化委員會和所作的討論,有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而香港具備豐富的本土社區文化,政府卻未能交待西九文化區與社區的互動;而缺乏對自身文化的理解,市民就難以投入新的文化建設,政府要為西九文化區創造更多的觀眾群就並不容易。
教育
(137)
首年的資助大學生學位雖說加至1萬5千個,但其實只是加了4%,對香港增加高知識、高學歷的人口比例成效不大。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itiative;簡稱CDI)
2010年10月13日
「立意同舟 委身共濟 ── 對2010至2011年施政報告的回應」
之CDI成員:
- 李國麟(CDI政策會員、衛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
- 狄志遠(CDI政策會員、社會福利政策研究者)
- 張超雄(CDI政策會員、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 歐贊年(CDI政策會員、創意及文化政策研究者)
- 林旭華(CDI政策會員、媒體政策研究者)
- 巫堃泰(CDI公眾參與專員、公眾參與模式研究者)
- Rachel Cartland(CDI政策會員、社會福利署前助理署長)
查詢:沈先生(9251-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