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政府的社企政策完滿結束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舉辦「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之「政府的社企政策」,已於2013年3月25日結束。我們有幸邀請到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女士出席並作出分享。 許曉暉女士向與會者簡介社企的概念與源起,也向大家分析了香港社企的發展狀況。 與會者提出不少意見,包括現時社企面對的融資問題,及政府對社企的支援角色等。 有關許曉暉女士當日的演說內容,可於這裡下載。 更多的活動相片,可在這裡瀏覽。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免費電視牌照意見調查2013》發佈 83%市民支持發新免費電視牌

(2013年3月20日)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就香港市民對免費電視牌照的意見,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於2013年3月5日至3月6日進行,以音頻電話成功訪問505名香港市民。調查結果重點如下:   絕大部分市民支持發出新牌照   有助提升電視節目質素 根據調查,有83%受訪者支持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其中「十分支持」佔55%,「幾支持」佔28%,和上次調查(85%)相若。比較上次相關調查,「十分支持」佔49%,「幾支持」佔36%,可見「十分支持」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的人數有顯著增加,提升了6%。 另外,有73%的受訪者認為,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有助提升電視節目質素,認為發新牌照對電視節目質素「無影響」或「唔知/難講」的受訪者,分別只有17%及6%。   市民對現時兩台節目意見不一   「不滿」及「一半半」人數合共過半 調查發現,有51%的受訪者不滿亞洲電視現時播放的節目,滿意該電視台節目的受訪者只有11%,有21%的受訪者表示「一半半」。另外,對於無綫電視播放的節目,表示「滿意」的受訪者有43%,表示「一半半」及「不滿」的受訪者分別有39%及15%。 比較現時兩間免費電視台,市民對無綫電視節目的滿意程度普遍較亞洲電視節目為高,但表示「不滿」及「一半半」的人數仍然過半。   大部分市民反對「滾動式重播」   期望電視台多製作時事、新聞及財經節目 絕大部分市民反對免費電視台作「滾動式重播」,即將同一節目重播多次的做法。有63%的受訪者對這做法表示「不滿」,表示「一半半」及「滿意」的分別只有20%及14%。 調查結果顯示,最多市民希望免費電視台多製作的節目類型是「時事、新聞報道及財經節目」,佔整體受訪者的72%。另外,分別有47%、46%及32%的市民,希望免費電視台多製作「綜藝節目」、「本地劇集」及「體育節目」。 有關調查的整份報告,可在這裡下載。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就是次調查結果的分析如下: 兩台表現未符合公眾期望   不滿比例大幅上升 2009年免費電視台牌照的中期檢討,政府委託的研究指,只有少於7%受訪者不滿節目質素,約12%不滿兩家免費電視台提供的節目種類或選擇,表現「大致符合公眾的期望」。 根據本次調查,有51%的受訪者不滿亞洲電視現時播放的節目,即使是滿意程度較高的無綫電視,表示「不滿」及「一半半」的人數仍然過半,比起2009年政府中期檢討時的研究,不滿的比例大幅上升,可見市民認為兩台的表現,並未合乎公眾期望。   節目欠種類「滾動式重播」盛行   增發免費電視牌提升節目質素 早就2009年的中期檢討中,便有意見反映免費電視台播放太多外購劇集及娛樂節目。根據本次調查,有72%受訪者期望電視台多製作「時事、新聞報道及財經節目」,另外,亦有63%受訪者反映不滿電視台「滾動式重播」做法,可見市民對兩台的節目種類及數量有所不滿。 根據本次調查,有73%的受訪者認為,政府發出新的免費電視牌照,有助提升電視節目質素,可見市民認為,增發免費電視牌照,可改善兩台未符公眾期望的現況。  ...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3年財政預算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3年財政預算案

  就政府發表2013年的財政預算案,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將會分民生、產業及政府理財思維三方面作出回應。 民生方面 一如以往,政府宣佈多項的紓困措施,如公屋免租、寬免差餉、電費補貼;綜援、生果金及長者生活津貼「出雙糧」等。這些「派糖」措施已實行多年,但很明顯地,這些惠民措施並沒有財富再分配的效果,無助於解決香港現時貧富懸殊的困局。 政府雖然撥款150億元予關愛基金推行扶貧工作,但「N無」人士的處境仍然嚴峻,根據樂施會的研究報告,在職貧窮的人口高達60萬,這批人士往往無法申請綜援,也無法上樓,因此每年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他們總是無法受惠,政府實在應該訂立相關政策,而非一次性的措施,去幫助「N無」的在職貧窮人士。 另外,政府始終未落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家庭主婦、已退休的長者以致失去工作能力的傷健人士,退休只能依靠自己的積蓄;長者生活津貼的門檻,使一些未達條件的長者只能單靠1135元的高齡津貼過活。人口老化的問題迫在眉睫,社會貧富懸殊日益惡化,一套長遠的全民退休保障規劃實在刻不容緩。 產業方面 在產業扶植的層面,政府重點仍然放在旅遊、物流、金融等「傳統」產業,對扶植其他新興產業幾乎毫無著墨。 文化藝術方面,政府只建議額外撥款5000萬元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購藏本地視覺藝術家的優秀作品並公開展覽,但對於如何增撥資源予本地的藝術團體或音樂工作者,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創作及工作空間;以至於如何在軟件的層面上,支援西九文化區的發展,財政預算案均沒有具體的政策支援。 科研方面,除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向大學撥款1200萬元作技術轉移及實踐研發成果外,政府並沒有其他的措施支援香港科研的發展,可見政府的產業思維,仍然以「GDP回報」為主要的考慮;文化藝術、科技研發,如果沒有即時的經濟效益,就不是政府扶助的主要對象。 以GDP增長為唯一衡量政府施政成敗的指標,是遠遠落後於國際的標準。聯合國早於1990年便採用了「人類發展指標」(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以經濟收入、平均壽命、教育水平、社群融合等指標衡量國家發展,香港實在應該反省,要解決貧富懸殊問題,除「派糖」扶貧,推動經濟製造就業以外,我們量度社會發展的指標本身,是不是也出了問題。 政府理財思維方面 政府的財政盈餘高達649億元,但一直以來,政府不肯大幅增加經常性開支以落實長遠的社會福利規劃,反而把大量公帑用於一次性的「派糖」措施之上。現時政府的財政儲備,不論按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還是政府每月開支的月數計算,均逼近自1997年以來的歷史性高位。 政府雖一直聲稱巨額財政儲備是維持香港金融體系穩定的要素,但734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34、相等於20個月政府開支的財政儲備水平,是否完全不能用作於增加經常性開支,以至惹來民間「官富民貧」的指責,這是特區政府應當反省的。 民間早已有多項方案,以改善現時政府越「派糖」民望越低的困局。例如政府是否可以把賣地收益、外匯投資及印花稅等「波動收入」,以基金的形式滾存,以增加政府的經常性開支?更根本的,是政府能否擺脫「小政府、大市場」的窠臼,考慮重整本港的稅收結構,重新有效分配社會資源,達致最大的社會效益。  

公屋

龍子維:公屋政策的數字「偽術」

公屋

房屋問題嚴峻,政府不求增加公營房屋的數量,只圖把已有的翻新單位,作為公屋供應的主要渠道。為求轉移視線,又不惜以種種的數字「偽術」,企圖讓大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眾「優化公屋資源」的項目上,而忽略公屋興建量不足的現實。

{編按:政府稱未來五年會提供十萬個公屋單位,供應超越曾蔭權時代,龍子維拆局,指出這也是語言偽術,真實數字仍和曾時代五年供應75000個公屋單位一樣。多出的供應怎樣來?源於梁振英預計港府可以透過「回收公屋」每年多出7000個單位,此數字比曾時代數字大大增加,如何實行,梁振英卻沒有解釋。}

2013年施政報告,公屋每年的新單位供應仍然維持在平均每年15000個;另外,房屋署會透過不同方法,「回收」約7000個公屋單位,用作編配的用途。所謂「回收」,是指透過打擊濫用公屋,例如收回用水量低的9000個單位,收緊富戶及寬敞戶政策,儘量提高公屋流轉的速度。

公共資源有限,打擊濫用自然振振有詞;不過,為香港人提供逾70萬個單位的房屋署,自己又有否善用手上已有的資源呢?

年年編配不達標 待辦單位當入伙

假如大家翻查近5年的《租住公屋編配計劃》,會發現一個頗驚人的現象:每年房屋署的編配都不達標。房委會資助房屋委員會小組每年均會訂立一個核准編配額的指標,但根據圖一所示,每年房屋署的實際編配數目,都較核准編配額為少。2007至2011年5年間,房屋署合共少編配了21902個單位。這個數目,比政府每年承諾15000個的公屋興建量還要多。

根據房署的解釋,少了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新屋邨要年底才落成,編配的工作仍繼續進行,如果把有關仍在編配、正等待入伙的單位,也計入每年的編配額,房署認為並沒有編配不達標的情況。

這種把待辦單位當已編配單位的把戲,實在十分兒戲,因為我們無法得知,當中市民等待時間的長短,是1年、2年、還是5年?同一個單位,究竟曾經編配過給多少個市民,當中有多少個單位是被重複計算,一年復一年地成為可供編配、但又多年都編配不了出去的單位呢?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3年施政報告

就行政長官2013年的施政報告,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將會分房屋及土地供應、貧窮、經濟發展、人口老化、環保及保育五個範疇作出回應。

 

房屋及土地供應

  • 土地政策

政府稱房屋是施政的重中之重,要興建房屋便需要土地,因此政府要建立土地儲備,要發展新界東北,要使用GIC用地。不過,曾蔭權政府早於兩年前便已宣佈要建立土地儲備,實際上我們是有足夠興建二萬個住宅單位的土地在手。

香港是否不夠土地興建房屋?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性都會,她的陸地面積大於紐約、大於莫斯科、大於新加坡,大到一個程度,是有百分之四十的面積,被劃為受保護的郊野公園。全港用於住宅的土地,佔全港土地不足10%,而當中公屋所佔的面積,只是僅僅的16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的1.4%【註1】,但卻住了235萬住戶,佔全港住戶超過30%,只要增加1%的住宅土地,即11平方公里(即1100公頃,而政府提出的種種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只能增加約300公頃),便可以興建足夠住宅供100萬人居住。

  • 公屋興建

政府的公營房屋的興建量規劃,是未來5年平均每年15,000個公屋及5,000個居屋單位,2018年後公屋單位每年平均增至20,000個。是否完全不能再增加呢?如果政府有心提高公屋興建量,只需把何文田邨、山谷道邨、黃竹坑邨及北角邨等等前公屋用地,現變為豪宅地皮當中的一半撥為興建公營房屋,便可以提供11,400個單位,保守估計也可以容納50,000-60,000個居民了。【註2】

還有啟德發展區預定興建的13,000個公屋單位,只用了整個發展區328公頃中的區區9.2公頃【註3】,如果將其中用於興建公屋的地皮翻倍,便等同現時政府提議5年75,000個公屋單位的三分之一興建量,連同上述重建地皮的11,400個單位即時落實的話,公屋的興建量已經可以一年不下於3,5000個了,根本就用不著把大小只有四份之一個球場的社區設施用地改成單幢公屋,擾亂全港社區規劃。【註4】

  • 樓市政策

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及買家印花稅(BSD),以期壓低需求令樓市下跌,事實已經證明樓價不跌反升,理由是額外印花稅不單壓低了需求,亦同時壓低了二手樓的供應,因此不論是租金還是樓價,都節節上升,再加上白表居屋的措施,連一直相對沉寂的二手居屋市場,樓價亦屢創新高。

政府大量興建公屋及居屋,其實不能壓低私樓價格。除了增加供應,政府看不到本港房屋問題的根本原因,其實並不在於土地不足,而是一些大地產商壟斷市場,坐擁大量土地儲備,囤積居奇,炒樓托市,致使供應量停滯不前,樓價泡沫不斷。政府干擾樓市,從來都只限於要防止樓市過分泡沫化,卻從來不會由根本入手,解決高地價政策帶來種種的社會問題。

事實上,香港永久住宅單位的數目在2001年已超出住戶總數,於2011年更高達259,3200個,剩餘單位有22.5萬個。既然有足夠住屋,為什麼會有人沒屋住,甚至有數萬家庭居住於不屬永久住宅單位的劏房呢?因為香港的住屋已不單單是讓人居住而生產,而是在高地價政策下,讓人炒賣的商品。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新政府環保政策及議程完滿結束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舉辦的「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的首次活動已於2013年1月10日結束。我們有幸邀請到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出席並作出分享。 黃錦星先生向出席者簡介了新政府環保政策的理念。在全球的層面,政府致力對應全球暖化,建立低碳城市;在區域的層面,政府會從交通及發電廠入手,減低空氣污染;在地區層面,政府會處理固體廢物問題,鼓勵回收以減低堆田區壓力;政府亦會引進更環保的車輛及綠化空間,使我們的城市更宜居;在保育的問題上,沙羅洞、西灣都是政府重視的保育地段,以保障香港的生物多樣性。 與會者都是關注環保問題的地區人士、專家以至是環保團體的代表,在改善空氣質素及政府回收政策等問題上,提出不少可供參考的建議。 有關黃錦星先生當日的演說內容,可於這裡下載。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新政府環保政策及議程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對話嘉賓 黃錦星先生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 新政府之環境政策及議程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舉辦「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旨在促進公民社會溝通交流。而首次系列,則有榮邀請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先生出席並作出分享。 新政府上場,首要面對2個環境政策的燙手山芋:空氣質素及廢物處理。 新空氣指標(AQO),將於明年進入立法程序並預計於2014年實施。如何從每下愈況的空氣質素中從作出改善以致達標,值得公眾關注。另外,香港的堆填區亦預計於現屆政府任期內填滿。每當政府提出不同的政策提高垃圾處理量時,往往受到當區居民反對。新政府,又會如何處理這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日期: 2013年1月10日(星期四) 時間: 下午6時30分至8時 地點: 中環昃臣道3號香港會 費用: 全免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為非弁利機構,致力於政策研究、公眾教育、倡議、社區服務等活動,有賴各方支持。(當日設置捐款箱,方便大家踴躍支持,或致電3114 0784安排郵寄捐款)   報名: 請按這裡 查詢: +852-3114-0784 或 電郵至 contactus@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免費電視牌照意見調查》發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免費電視牌照意見調查》發佈

85﹪市民支持發新免費電視牌

 

(2012年11月19日)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就香港市民對免費電視牌照的意見,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於2012年11月8日至11日進行,以音頻電話成功訪問525名香港市民。調查結果重點如下:

 

絕大部份市民支持發出新牌照 並不滿政府遲遲未發牌

受訪者中,84.9%支持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其中「十分支持」佔48.7%,「幾支持」則有36%(表四)。數據清楚說明,絕大部份受訪者為支持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

 

同時,調查亦詢問受訪者對於政府仍未就發牌一事作出決定的意見。結果顯示,70.8%受訪者不滿政府三年內仍然未能對發牌申請作出決定(表五)。當中更有34%受訪者對於政府仍然未能作出決定感到「非常不滿」。

 

政府遲遲不發牌理由 政治及商業因素成最大原因

調查亦問及,受訪者認為政府仍未發牌的理由。除了最多受訪者(38.4%)選擇「唔知/難講」外,有24.4%受訪者認為「政治因素(整體)」是政府仍然未就免費電視牌照申請作出決定的原因(表八)。而其中的「政治考慮」,更成為受訪者認為久未發牌的原因之一,佔「政治因素(整體)」原因的56.3%及所有原因的13.8%。調查亦發現,有20.6%受訪者認為「商業因素(整體)」成為政府仍未決定發牌的理由。當中又以認為「保障兩間免費電視台既得利益」的受訪者最多,佔所有原因的19%(表七)。

 

上述2項因素,遠比「發牌過程需時」(7.2%)及「政府效率問題」(2.9%) 為高(表七),顯示市民認為政府遲遲未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亦非為技術問題(10.1%),而是與整體政治及商業考慮(合共45%)。

 

市民對現時兩台節目意見不一 「不滿」及「一半半」人數合共過半

最後,調查亦有詢問受訪者對於現時2間免費電視台所製作的節目意見。選擇「非常滿意」及「幾滿意」的受訪者分別為3.9%及33%。而覺得「一半半」及「不滿」的受訪者分別佔31.8%及26.1%(幾不滿17.4%及不滿8.6%)(表一)。假若考慮調查的標準誤差(2.2%),則「幾滿意」、「一半半」及「不滿」的受訪者比例相若。

 

上述數據顯示,受訪者對於現時無綫電視及亞洲電視所製作的節目態度不一。然而,與調查中的表四比較的話,則推斷受訪者對於上述兩台節目的滿意度,與是否支持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是沒有必然關係。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民間公聽會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民間公聽會

政府於2012年提出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第3階段公眾參與,將於2012年9月30日完結。研究中的多個部份,引起社會討論。從房屋需要、土地規劃及收回程序、居民利益以至規劃自主,多個議題令爭議不斷,政府更需要延長公眾參與程序。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將舉辦《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民間公聽會。期望公民社會團體與政府官員及議員就上述議題進行互動交流。   公聽會詳情 日期                :    2012年9月29日(星期六)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5時30分 地點                :    香港理工大學HJ304室   邀請陳述團體 (不分先後,尚在增加中) 應邀出席議員 (不分先後,尚在增加中) 已發出邀請 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 環保觸覺 馬寶寶社區農場 陳志全    (新界東-人民力量) 張超雄    (新界東-工黨) 湯家驊 (新界東-公民黨) 馮檢基(區議會(二)-民協) 劉慧卿  (新界東-民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