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3年施政報告
就行政長官2013年的施政報告,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將會分房屋及土地供應、貧窮、經濟發展、人口老化、環保及保育五個範疇作出回應。
房屋及土地供應
- 土地政策
政府稱房屋是施政的重中之重,要興建房屋便需要土地,因此政府要建立土地儲備,要發展新界東北,要使用GIC用地。不過,曾蔭權政府早於兩年前便已宣佈要建立土地儲備,實際上我們是有足夠興建二萬個住宅單位的土地在手。
香港是否不夠土地興建房屋?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性都會,她的陸地面積大於紐約、大於莫斯科、大於新加坡,大到一個程度,是有百分之四十的面積,被劃為受保護的郊野公園。全港用於住宅的土地,佔全港土地不足10%,而當中公屋所佔的面積,只是僅僅的16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的1.4%【註1】,但卻住了235萬住戶,佔全港住戶超過30%,只要增加1%的住宅土地,即11平方公里(即1100公頃,而政府提出的種種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只能增加約300公頃),便可以興建足夠住宅供100萬人居住。
- 公屋興建
政府的公營房屋的興建量規劃,是未來5年平均每年15,000個公屋及5,000個居屋單位,2018年後公屋單位每年平均增至20,000個。是否完全不能再增加呢?如果政府有心提高公屋興建量,只需把何文田邨、山谷道邨、黃竹坑邨及北角邨等等前公屋用地,現變為豪宅地皮當中的一半撥為興建公營房屋,便可以提供11,400個單位,保守估計也可以容納50,000-60,000個居民了。【註2】
還有啟德發展區預定興建的13,000個公屋單位,只用了整個發展區328公頃中的區區9.2公頃【註3】,如果將其中用於興建公屋的地皮翻倍,便等同現時政府提議5年75,000個公屋單位的三分之一興建量,連同上述重建地皮的11,400個單位即時落實的話,公屋的興建量已經可以一年不下於3,5000個了,根本就用不著把大小只有四份之一個球場的社區設施用地改成單幢公屋,擾亂全港社區規劃。【註4】
- 樓市政策
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及買家印花稅(BSD),以期壓低需求令樓市下跌,事實已經證明樓價不跌反升,理由是額外印花稅不單壓低了需求,亦同時壓低了二手樓的供應,因此不論是租金還是樓價,都節節上升,再加上白表居屋的措施,連一直相對沉寂的二手居屋市場,樓價亦屢創新高。
政府大量興建公屋及居屋,其實不能壓低私樓價格。除了增加供應,政府看不到本港房屋問題的根本原因,其實並不在於土地不足,而是一些大地產商壟斷市場,坐擁大量土地儲備,囤積居奇,炒樓托市,致使供應量停滯不前,樓價泡沫不斷。政府干擾樓市,從來都只限於要防止樓市過分泡沫化,卻從來不會由根本入手,解決高地價政策帶來種種的社會問題。
事實上,香港永久住宅單位的數目在2001年已超出住戶總數,於2011年更高達259,3200個,剩餘單位有22.5萬個。既然有足夠住屋,為什麼會有人沒屋住,甚至有數萬家庭居住於不屬永久住宅單位的劏房呢?因為香港的住屋已不單單是讓人居住而生產,而是在高地價政策下,讓人炒賣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