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免的社會變化與可免的負面影響──香港老化社會和現有長者政策的問題》 研究報告

隨著香港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港人現已成為世界上已發展經濟體系中平均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預計香港的老年人將比過去幾代人經歷更長的退休生活;同時,社會需要預留更多資源照顧更多的老年人。雖然人口老化會為公共開支帶來一定壓力,但這絕不代表政府可把照顧老年人的責任卸下。

 

由於一直沿用的福利政策不再滿足香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期望,政策有迫切需要重新調整以減輕人口老化的潛在問題。為了提供一個實體框架去微調現有的老人政策,深入了解現行制度的不足。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聯同香港工商專業聯會及香港前瞻中心於2010年12月14日下午2時30分舉行記者會,聯合發佈《難免的社會變化與可免的負面影響──香港老化社會和現有長者政策的問題》研究報告;並由香港工商專業聯會主席鍾逸傑爵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副教授馮可立及社區發展動力培育政策成員Rachel Cartland向傳媒簡介該份報告及回答傳媒提問。

 

該報告參考了世界銀行提出五大退休保障支柱模式進行研究,並發現現時在香港實行的福利政策,研究發現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 安全網作為第零支柱不足應付長者退休生活,而有關負擔將成為社會的包袱。政府訂下没有必要的條件只會令有需要的長者不去申領綜援。
  • 第一支柱的社會津貼雖有改善,但不足以援助一些不願申請綜援的長者。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界定,有269,000名長者生活在貧窮中,185,000名長者受綜援保障。這意味著84,600名長者拒絕申領綜緩,而又活在貧窮中。大概有10%老年人實際上只依靠高齡津貼作為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當中,三分一人每月得到家人平均$1100的財政支持,而三分二人或55,000名長者則純粹依賴高齡津貼過活。
  • 以強積金作為第二支柱未能為全部人口提供足夠的保障。目前,大約有280萬長者、低收入人士和無業者,如家庭主婦,目前是不包含在計劃之內。而所規定的10%供款相對較低,令供款成員所得到的金額並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由於供款金額偏低,低收入工人將無法儲蓄足夠的金錢,結果,壽命愈長,財政保障愈少;收入愈少,退休後的生活水準則愈低。
  • 以個人儲蓄和家庭財政支持作第三支柱將會變得脆弱。家庭財政支持一直是推動第三支柱的核心組成部分。然而,隨著過去數年家庭規模不斷減少,以家庭財政支持作為第三支柱的單一組成部分没有預期中理想,令未來的長者不應只依賴家庭支持作主要的收入來源。
  • 以政府為長者提供的服務為第四支柱須要輪候更長的時間。即使政府目前所提供的護養服務質素普遍得到各服務使用者滿意,但服務的覆蓋能力遠遠低於整體老化人口,令申請者往往需要輪候很長的時間方能享用服務。

 

研究報告建議《安老事務委員會》完善它的角色,應全面檢討這五條支柱的政策,提供一個全面的分析及建議,使政府可作長期步署來應付人口老化所帶來的經濟及社會壓力。研究報告亦認為長者應被視為一種社會資源,而不是社會負擔,他們有能力回饋社會,提高退休年齡是其中的一個考慮。

 

公眾可於可於此處下載整份報告。如有垂詢,請致電2123-1701或電郵至event@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與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聯絡。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