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政策研究與建議

《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出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作為其中一個參與機構,影子長策會編著的《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經已出版! 《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 影子長策會 編著/印象文字 出版/HK$ 78.00 基道書樓及各大書店有售 《住屋不是地產:民間長遠房屋策略研究報告》/影子長策會 編著/印象文字 出版/HK$ 78.00/基道書樓及各大書店有售 內容簡介 1987年,港英政府推出首份《長遠房屋策略》。1998年,特區政府的《長遠房屋策略》,提出每年「八萬五」的建屋指標,成為香港歴史上最廣為人熟悉的數字之一。2000年,特首董建華說「不再提便等於不存在」,《長遠房屋策略》亦宣告無疾而終。直到2012年,新一屆政府宣佈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雖號稱吸納廣泛背景人士參與,但運作透明度卻相當之低。草擬中的《長遠房屋策略》,將於2013年下半年揭盅… … 本書從房屋理念及論述出發,觸及廣泛層面的政策議題,提供《長遠房屋策略》的民間及另類觀點。本書將致力打破社會成見,指出市民根本不需要在房屋階梯不斷往上爬;反而更需要多元、可持續、各適其式、長遠而穩定的住屋選擇… … 讓下一代脫離房屋階梯束縛,重新釋放香港社會經濟活力。 作者簡介 影子長策會由一群關注土地、房屋規劃及城鄉發展的民間團體及個人組成,有見社會相關討論只集中在樓市/樓價評論,但缺乏民間及普羅市民的角度,尤其是近年來政府積極處理《長遠房屋策略》及《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社會實在需要具有土地分配公義的視野。我們期望從民間學者及參與者的角度,為短期熱點及長線議題提供非主流論述。   住屋不是地產_試閱本   傳媒報導 獨立媒體 東方 新報 參與機構 土地正義聯盟、本土研究社、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社區發展動力培育、香港政策透視、新界土地發展研究社 目錄 A. 土地及房屋資源分配 1. 公私營比例 2....

Engagement Evening – Law Chi-kwong(The Chairperson of the Community Care Fund Task Force)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 羅致光博士(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

Engagement Evening – Law Chi-kwong(The Chairperson of the Community Care Fund Task Force)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 羅致光博士(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社會流動與跨代貧窮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舉辦「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旨在促進公民社會溝通交流。今次我們邀請了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博士,作為本次活動的對話嘉賓。 關愛基金推行了多個援助項目去支援弱勢社群及基層家庭,社會普遍認為,平等的教育機會能夠有助提升他們的社會及經濟地位。最近基金推出名為「為特殊學校清貧學生提供額外交通津貼」的新項目,但究竟這些支援能否真的保證清貧學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究竟政府應如何透過增加社會流動性,以打破基層跨代貧窮的宿命? 日期:    2013年7月29日(星期一) 時間:    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 地點:    天后電氣道148號21樓2102室 語言:    英語(嘉賓分享),英語及中文(對話交流) 費用:    全免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為非牟利機構,致力於政策研究、公眾教育、倡議、社區服務等活動,有賴各方支持。(當日設置捐款箱,方便大家踴躍支持,或致電3114 0784安排郵寄捐款) 查詢:    3114-0784 (電話) 或 event@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 (電郵) RSVP:    http://cdi-ee-201307.eventbrite.hk/ Engagement Evening with Dr. Law Chi-kwong The Chairperson of...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免費電視牌照意見調查》發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免費電視牌照意見調查》發佈

85﹪市民支持發新免費電視牌

 

(2012年11月19日)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就香港市民對免費電視牌照的意見,進行電話訪問。調查於2012年11月8日至11日進行,以音頻電話成功訪問525名香港市民。調查結果重點如下:

 

絕大部份市民支持發出新牌照 並不滿政府遲遲未發牌

受訪者中,84.9%支持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其中「十分支持」佔48.7%,「幾支持」則有36%(表四)。數據清楚說明,絕大部份受訪者為支持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

 

同時,調查亦詢問受訪者對於政府仍未就發牌一事作出決定的意見。結果顯示,70.8%受訪者不滿政府三年內仍然未能對發牌申請作出決定(表五)。當中更有34%受訪者對於政府仍然未能作出決定感到「非常不滿」。

 

政府遲遲不發牌理由 政治及商業因素成最大原因

調查亦問及,受訪者認為政府仍未發牌的理由。除了最多受訪者(38.4%)選擇「唔知/難講」外,有24.4%受訪者認為「政治因素(整體)」是政府仍然未就免費電視牌照申請作出決定的原因(表八)。而其中的「政治考慮」,更成為受訪者認為久未發牌的原因之一,佔「政治因素(整體)」原因的56.3%及所有原因的13.8%。調查亦發現,有20.6%受訪者認為「商業因素(整體)」成為政府仍未決定發牌的理由。當中又以認為「保障兩間免費電視台既得利益」的受訪者最多,佔所有原因的19%(表七)。

 

上述2項因素,遠比「發牌過程需時」(7.2%)及「政府效率問題」(2.9%) 為高(表七),顯示市民認為政府遲遲未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亦非為技術問題(10.1%),而是與整體政治及商業考慮(合共45%)。

 

市民對現時兩台節目意見不一 「不滿」及「一半半」人數合共過半

最後,調查亦有詢問受訪者對於現時2間免費電視台所製作的節目意見。選擇「非常滿意」及「幾滿意」的受訪者分別為3.9%及33%。而覺得「一半半」及「不滿」的受訪者分別佔31.8%及26.1%(幾不滿17.4%及不滿8.6%)(表一)。假若考慮調查的標準誤差(2.2%),則「幾滿意」、「一半半」及「不滿」的受訪者比例相若。

 

上述數據顯示,受訪者對於現時無綫電視及亞洲電視所製作的節目態度不一。然而,與調查中的表四比較的話,則推斷受訪者對於上述兩台節目的滿意度,與是否支持政府發出新免費電視牌照,是沒有必然關係。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香港新媒體與社會運動》研究發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香港新媒體與社會運動》研究發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繼發表《香港立法會議員使用社交媒體概況討論文件》,將會發佈另一與香港網絡及社會運動有關的研究,題為《香港新媒體與社會運動》。   隨着互聯網日益普及,新媒體漸漸發展為一個多元的互動平台。近年,有更多市民透過新興的網上媒體參與各種社會議題的討論和社會運動。為了探究這個新興的現象,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為這個新興現象進行探索式研究。是次式研究旨在嘗試了解網民(網台)的特徵和探討新媒體(網台)在社會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 ,並嘗試剖析市民及網民參與社運的原因及不同的參與形式。   經過網上問卷調查、聚焦小組及個案研究收集數據及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新傳媒較能推動社會參與(研究表格十二) 73.9%的回應者認為新傳媒較能推動社會參與,只有2%選擇傳統傳媒,選擇兩者皆是、兩者皆非和沒有意見的分別為20%、0.4%和3.7%。  政治明星不是最影響社運參與者關注和參與社運的因素 在曾有參與社會運動的回應者(176名)中,認為議題本身最影響他們開始關注和參與社運的分別佔61.4%(表格十四)和67%(表格十五),而受到政治明星感染而關注或參與社運的受訪者只佔小數,分別為11.4%及6.3%。 網民接獲社運邀請後,響應程度一般 當接獲關於社會運動的邀請或通知後(表格十八),50%的回應者選擇一般響應,而選擇活躍的佔32.4%。 研究更發現,新媒體在香港社會運動中為十分重要的輔助角色,並為集體行動場所和社會資本積累平台。   如欲下載整份研究,請按這裡

香港立法會議員使用社交媒體概況討論文件

香港立法會議員使用社交媒體概況討論文件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香港立法會議員使用社交媒體概況討論文件發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為探討立法會議員,於使用社交媒體作為公眾參與媒介的狀況進行概況分析。我們於今日(2012年5月22日)舉行發佈會,並邀請到著名時事博客黃世澤先生及社交媒體業界人士陳溢謙先生就上述議題給予評論。討論文件重點如下   1. 議員個人網頁以匯報為主,連繫及直接參與功能薄弱 在34位擁有個人網頁的立法會議員中,近八成議員在過去三個月有曾經更新內容,逾七成議員以多媒體形式匯報其工作。七成四議員在沒有在工作匯報版面加入任何分享功能,只有約兩成議員在工作匯報版面加入「LIKE」(即用作分享至Facebook的功能)或分享至其他社交網站的工具。第二,只有13位議員(38%)在網頁中有超連結至其社交網站戶口,與真正有社交網站的議員32人(按表二)少了19人。眾多議員中,只有李卓人、梁國雄及譚偉豪三位議員有提供在線直接參與的機會。   內容 社交功能 公眾參與  等級 上一次更新 匯報形式 分享功能 意見發表 聯絡方法 參與形式 2 27 79% 24 71% 7 21% 2 6% 13 38% 13 38% 1...

特首候選人意見調查 – 第二階段

  特首候選人意見調查 – 第二階段   為了解社會對各特首候選人支持的變化,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現正分階段進行網上調查,第二階段的網上調查已於本年2月27至 3 月4日進行。本智庫向有連繫之人士發出15225個邀請電郵,共收回245個有效回覆。受訪者中,逾六成人士擁有學士或以上學歷,四成七人士月入達$25,000或以上,七成五受訪者的職級為中級或以上。   主要發現 就誰適合成為下屆特首而言,梁振英的支持度比上一次調查下滑接近20% (由53%下跌至34%) 近半受訪者認為3位候選人(梁振英、何俊仁及唐英年)均不適合出任特首(49%(,比上一次調查(37%)上升12個百份點。 有61%受訪者認為唐英年不適合成為下屆特首。 於不支持各候選人的原因中,61%受訪者認為梁振英與部分政治勢力之密切關係;51%受訪者認為唐英年沒有管治能力。 除了經濟政策及醫療政策的政綱外,受訪者認為3位候選人(梁振英、何俊仁及唐英年)及1位參選人(葉劉淑儀) 於7個政策範疇的政綱均未能給予支持。   如欲閱覽全份調查報告,可以於此處下載。  

特首候選人意見調查

特首候選人意見調查

    第四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選舉將於2012年3月25日舉行。為了解社會對各特首候選人的支持度及其變化,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現正分階段進行網上調查,第一階段的網上調查已於本年2月9日至2 月13日進行。本智庫向有連繫之人士發出15225 個邀請電郵並收到380個回覆。受訪者中有一半人士擁有碩士或以上的學歷,五成受訪者的工作職級為高級,近六成人的月入為$25,000 以上。調查結果如下:   表一 特首最需具備的條件   中央取態 % 民意支持 % 個人形象 % 個人能力 % 其他 % 總計 梁振英 10 30.3 108 59.3 1 33.3 78 55.3 3 14.3 200 唐英年...

愛在哪裡 ? –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報告發表

    本調查項目由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委託,調查及報告由香港浸會大學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 (HKTP) 負責編製。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為一獨立非牟利智庫;浸會大學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的研究主任為戴高禮教授。   調查在2012年1月2日至15日,採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有關特首選舉的電話調查,並成功訪問了806名受訪者,研究報告會進行多角度分析,其中246名受訪者是功能組別選民。在95%的信心水平(Confidence Level),調查誤差 +/- 5%。   主要調查結果 (一) 特首選舉 受訪者被問到,如果可以投票,會投票給哪位候選人,支持梁振英有41%、唐英年有21%、以何俊仁及馮檢基為選項之泛民初選候選人組合有8%、不知道佔7%。(詳細分析可參考報告的第82頁)。   (二) 身份認同及愛國心 當受訪被問及對國慶的感覺,58%的受訪者表示「沒有特別感覺」、19%表示「多一日公眾假期」、其次分別是「感到驕傲」(13%)、「興奮」(8%)及「不開心」佔2%受訪者當中, (報告第34頁)。 至於身份認同,3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28%是「中國的香港人」、18%是「中國人」、14%是「香港的中國人」、最後是「香港的英國人」(2%) 及「海外華僑」 (1%) (報告第43頁)。   (三) 政府表現 一半 (50%) 的受訪者滿意政府處理特區事務的表現,39% 不滿意。(報告第58頁)。 至於對政府處理與中央政府關係的表現,47%受訪者滿意、42%不滿意及11%表示不知道 (報告第63頁)。 接近五成受訪者 (49%)不滿意特區政府整體表現,44%表示滿意 (報告第69頁)。   (四) 公平 當受訪者被問政府是否公平對待各個界別的利益,超過一半 (64%) 認為「不公平」及「非常不公平」、而24%認為是公平的。   請按這裡下載全文(只有英文)

《香港為誰而建? 尋找缺席政府 》公開論壇

 本土發展關注組   《香港為誰而建? 尋找缺席政府 》公開論壇   在中港矛盾激化的今天,探討本土自主發展,使香港人公平受惠的改革方向 日期: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下午2時至5時半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LT-18室  第一節: 人口與移民政策- 主持/講者:張楚勇、鄭宇碩、莊陳有、黎廣德 第二節: 土地、房屋及城市規劃- 主持/講者:梁繼昌、鍾劍華、葉毅明、伍美琴 第三節: 醫療及教育服務 – 主持/講者:成名、何濼生、郭家麒、莫乃光 主辦團體:本土發展關注組、城市大學當代亞洲研究中心、公共專業聯盟、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港人身份及香港主體性論壇系列 回顧

港人身份及香港主體性論壇系列 回顧

論壇一: 香港人公民身份 講者:  陳雲 文化評論員 梁國雄 立法會議員(新界東—社民連) 黃世澤 時事評論員 論壇二: 中港關係的發展 嘉賓:  陳雲 文化評論員 梁國雄 立法會議員(新界東–社民連) 陳景輝 文化評論員 余偉彬 反種族主義青年成員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 主辦 香港城市大學當代中國研究計劃 協辦 OurTV.hk 全場直播 天窗出版 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