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最新消息

【ToLight – Let’s Dine with deLights】燃點所有的希望,照亮彼此的世界

 ToLight介紹 五位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工商學院二年級生於2018年成立ToLight,敢於以創新方式改變普通的用餐體驗,增添社會價值和意義。 本年一月,五位共同來自中大工商學院參加大學學生組織創行(Enactus)的活動,同月在創行幫助下,他們首個團隊ToLight正式誕生。其實,這五位同學本來已經互相認識,是好朋友。雖然主修不同專業,但他們都共同對社會充滿期盼和熱誠–「我們希望讀書同時亦能作出更多貢獻社會的事。而在ToLight這個團隊裏我們皆運用各自專長,希望凝結大家的力量為社會出一分力。」

Engagement Evening – Prof. Anthony Cheung Bing-leung (Secretary for Transport and Housing)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 張炳良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局長)

Engagement Evening – Prof. Anthony Cheung Bing-leung (Secretary for Transport and Housing)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 張炳良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局長)

*活動已完滿結束。有關活動相片可按此瀏覽。 Event was succesfully held and photos can be found here.   「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 住屋需要與長遠房屋策略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舉辦「政策對話及參與」系列,旨在促進公民社會溝通交流。今次我們邀請了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教授,作為本次活動的對話嘉賓。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推出諮詢文件,建議如何解決現時的房屋問題,內容包括評估未來10年的房屋需求及供應量、公私營的房屋比例、計劃縮短35歲以上非長者單身人士的輪候公屋時間以至劏房發牌制度等。  政府提出的建議是否能解決香港現時租樓貴、買樓難的局面?面對公屋輪候冊突破23萬大關,政府能否實踐承諾,為基層提供足夠的公屋單位呢?以供應為主導的房屋策略,忽略需求方管理,又會否導致另一波的供求失衡? 日期:    2013年9月27日(星期五) 時間:    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 地點:    天后電氣道148號21樓2102室 語言:    中文(嘉賓分享),英語及中文(對話交流) 費用:   全免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為非牟利機構,致力於政策研究、公眾教育、倡議、社區服務等活動,有賴各方支持。(當日設置捐款箱,方便大家踴躍支持,或致電3114 0784安排郵寄捐款) 查詢:    3114-0784 (電話) 或 event@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 (電郵) RSVP:    http://cdi-ee-201309.eventbrite.hk/     Engagement...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3年財政預算案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3年財政預算案

  就政府發表2013年的財政預算案,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將會分民生、產業及政府理財思維三方面作出回應。 民生方面 一如以往,政府宣佈多項的紓困措施,如公屋免租、寬免差餉、電費補貼;綜援、生果金及長者生活津貼「出雙糧」等。這些「派糖」措施已實行多年,但很明顯地,這些惠民措施並沒有財富再分配的效果,無助於解決香港現時貧富懸殊的困局。 政府雖然撥款150億元予關愛基金推行扶貧工作,但「N無」人士的處境仍然嚴峻,根據樂施會的研究報告,在職貧窮的人口高達60萬,這批人士往往無法申請綜援,也無法上樓,因此每年財政預算案的紓困措施,他們總是無法受惠,政府實在應該訂立相關政策,而非一次性的措施,去幫助「N無」的在職貧窮人士。 另外,政府始終未落實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家庭主婦、已退休的長者以致失去工作能力的傷健人士,退休只能依靠自己的積蓄;長者生活津貼的門檻,使一些未達條件的長者只能單靠1135元的高齡津貼過活。人口老化的問題迫在眉睫,社會貧富懸殊日益惡化,一套長遠的全民退休保障規劃實在刻不容緩。 產業方面 在產業扶植的層面,政府重點仍然放在旅遊、物流、金融等「傳統」產業,對扶植其他新興產業幾乎毫無著墨。 文化藝術方面,政府只建議額外撥款5000萬元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購藏本地視覺藝術家的優秀作品並公開展覽,但對於如何增撥資源予本地的藝術團體或音樂工作者,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創作及工作空間;以至於如何在軟件的層面上,支援西九文化區的發展,財政預算案均沒有具體的政策支援。 科研方面,除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向大學撥款1200萬元作技術轉移及實踐研發成果外,政府並沒有其他的措施支援香港科研的發展,可見政府的產業思維,仍然以「GDP回報」為主要的考慮;文化藝術、科技研發,如果沒有即時的經濟效益,就不是政府扶助的主要對象。 以GDP增長為唯一衡量政府施政成敗的指標,是遠遠落後於國際的標準。聯合國早於1990年便採用了「人類發展指標」(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以經濟收入、平均壽命、教育水平、社群融合等指標衡量國家發展,香港實在應該反省,要解決貧富懸殊問題,除「派糖」扶貧,推動經濟製造就業以外,我們量度社會發展的指標本身,是不是也出了問題。 政府理財思維方面 政府的財政盈餘高達649億元,但一直以來,政府不肯大幅增加經常性開支以落實長遠的社會福利規劃,反而把大量公帑用於一次性的「派糖」措施之上。現時政府的財政儲備,不論按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還是政府每月開支的月數計算,均逼近自1997年以來的歷史性高位。 政府雖一直聲稱巨額財政儲備是維持香港金融體系穩定的要素,但7340億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34、相等於20個月政府開支的財政儲備水平,是否完全不能用作於增加經常性開支,以至惹來民間「官富民貧」的指責,這是特區政府應當反省的。 民間早已有多項方案,以改善現時政府越「派糖」民望越低的困局。例如政府是否可以把賣地收益、外匯投資及印花稅等「波動收入」,以基金的形式滾存,以增加政府的經常性開支?更根本的,是政府能否擺脫「小政府、大市場」的窠臼,考慮重整本港的稅收結構,重新有效分配社會資源,達致最大的社會效益。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3年施政報告

就行政長官2013年的施政報告,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將會分房屋及土地供應、貧窮、經濟發展、人口老化、環保及保育五個範疇作出回應。

 

房屋及土地供應

  • 土地政策

政府稱房屋是施政的重中之重,要興建房屋便需要土地,因此政府要建立土地儲備,要發展新界東北,要使用GIC用地。不過,曾蔭權政府早於兩年前便已宣佈要建立土地儲備,實際上我們是有足夠興建二萬個住宅單位的土地在手。

香港是否不夠土地興建房屋?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性都會,她的陸地面積大於紐約、大於莫斯科、大於新加坡,大到一個程度,是有百分之四十的面積,被劃為受保護的郊野公園。全港用於住宅的土地,佔全港土地不足10%,而當中公屋所佔的面積,只是僅僅的16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的1.4%【註1】,但卻住了235萬住戶,佔全港住戶超過30%,只要增加1%的住宅土地,即11平方公里(即1100公頃,而政府提出的種種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只能增加約300公頃),便可以興建足夠住宅供100萬人居住。

  • 公屋興建

政府的公營房屋的興建量規劃,是未來5年平均每年15,000個公屋及5,000個居屋單位,2018年後公屋單位每年平均增至20,000個。是否完全不能再增加呢?如果政府有心提高公屋興建量,只需把何文田邨、山谷道邨、黃竹坑邨及北角邨等等前公屋用地,現變為豪宅地皮當中的一半撥為興建公營房屋,便可以提供11,400個單位,保守估計也可以容納50,000-60,000個居民了。【註2】

還有啟德發展區預定興建的13,000個公屋單位,只用了整個發展區328公頃中的區區9.2公頃【註3】,如果將其中用於興建公屋的地皮翻倍,便等同現時政府提議5年75,000個公屋單位的三分之一興建量,連同上述重建地皮的11,400個單位即時落實的話,公屋的興建量已經可以一年不下於3,5000個了,根本就用不著把大小只有四份之一個球場的社區設施用地改成單幢公屋,擾亂全港社區規劃。【註4】

  • 樓市政策

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及買家印花稅(BSD),以期壓低需求令樓市下跌,事實已經證明樓價不跌反升,理由是額外印花稅不單壓低了需求,亦同時壓低了二手樓的供應,因此不論是租金還是樓價,都節節上升,再加上白表居屋的措施,連一直相對沉寂的二手居屋市場,樓價亦屢創新高。

政府大量興建公屋及居屋,其實不能壓低私樓價格。除了增加供應,政府看不到本港房屋問題的根本原因,其實並不在於土地不足,而是一些大地產商壟斷市場,坐擁大量土地儲備,囤積居奇,炒樓托市,致使供應量停滯不前,樓價泡沫不斷。政府干擾樓市,從來都只限於要防止樓市過分泡沫化,卻從來不會由根本入手,解決高地價政策帶來種種的社會問題。

事實上,香港永久住宅單位的數目在2001年已超出住戶總數,於2011年更高達259,3200個,剩餘單位有22.5萬個。既然有足夠住屋,為什麼會有人沒屋住,甚至有數萬家庭居住於不屬永久住宅單位的劏房呢?因為香港的住屋已不單單是讓人居住而生產,而是在高地價政策下,讓人炒賣的商品。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最新出版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最新出版 現於各大書店有售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一直關注競爭法的訂立。雖然立法會於6月底通過競爭法,但是條例尚有改善空間。本智庫成員及研究 人員合力編寫《香港競爭條例解讀及政策建議》一書,詳細講述競爭法的立法及見解。   世界各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已分別制訂《競爭法》以確保公平的營商環境。社區發展動力培育一直關注香港《競爭法》的發展,在立法過程中進行了不同的政策倡議和研 究工作。此書正是本智庫的政策顧問羅祥國博士、黃岸然先和各研究小組成員的努力成果,從理論到實證層探討條例的重要性和在香港立法過程中所遇到的阻礙。除此之 外,本智庫也希望透過出版這本書,可以由淺入深的讓社會大眾明白條例的重要性,從而澄清社會上對條例的一些誤解。   另外,香港窮富差距因漸擴大,扶貧成為社會討論的重要議題。「扶貧智庫」由多家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多間香港政策研究及倡議組織共同成立,並於過去一年多舉辦多次研討會工作坊,共商扶貧政策。「扶貧智庫」現今將研究成果輯錄成《扶貧政策‧何去何從》一書,從多個政策角度倡議扶貧措施。   「扶貧智庫」由 五個關心本地貧窮問題的智庫和社聯共同策動,針對本港不同的貧窮議題,邀請各界進行深入研討,探索可行的、具創意的扶貧策略供公眾及政府 參考,以改善本地的貧窮情況。我們認為貧窮是深層次社會問題,需要不同階層和界別人士共同商討,尋求對策。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探索本地扶貧 策略的平台,鼓勵不同界別合作和交流,從不同角度分析本港貧窮問題,並共同倡議滅貧、扶貧政策。       上述兩書,現已於全線商務印書館、三聯書店及太子基道書樓 有售。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就2012年度財政預算案之回應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就2012年度財政預算案之回應   雖然面對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的持續影響,但香港特區政府坐擁龐大的財政儲備和盈餘,確實有能力為香港未來作長遠的財務規劃。可惜,一如以往的財政預算,政府的重點依舊集中在短期的紓困措施和經濟發展,未有顧及整體社會的需要。以下就預算案中的民生和經濟兩大範疇作出探討。   民生方面 財政預算的紓困措施包括退稅、代繳租金和向綜援人士發放額外一個月的津貼均沒有資源再分配的效果,也未能讓所謂的「N無」人士受惠。除此之外,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很多長者在晚年的生活陷入困境。但是,政府依舊對全民退休保障隻字不提,亦沒有在醫療開支上針對老人的醫療需求和改善門診的輪候時間。這些均顯示政府無視社會上最有需要協助的人士。   在整體的人口政策上,內地孕婦在港所生的孩童,為香港的人口結構和社會帶來一定的衝擊,但是政府未有就各政策層面(如學校資源、託兒服務和醫療等)作出相應的預算。此外,預算案中提及考慮將關愛基金的項目納入政府的恆常資助範圍,這方面政府應立即進行全面的諮詢,將一些最急切需要的項目制度化,以確保有不同需要的人士能得到合適的援助。   預算案中雖有一系列保障就業措施,但未能針對「婦女」和「新來港人士」的特別需求。為了協助「婦女」或單親家長就業,政府應該在每區設立足夠的托兒所,讓她們可以更彈性的安排工作時間。「新來港人士」方面,政府應該重新建立新移民中心,協助他們在進入勞工市場前作適應香港生活的準備。   經濟方面 多年來的施政報告均強調「六大產業」的重要性,但是預算案中,政府未來的發展重點依舊集中在金融方面,其他產業未有足夠的硬件和軟件配套。如文化方面的發展,「起動九龍東」、活化工廠大廈和將政府部門遷離核心商業區等措施讓土地供應增加,政府應配合現時的社會發展需求,而不是將土地集中在商業用途。現有的工廈,可為藝術團體或音樂工作者提供工作和發展空間。除此之外,西九文化區的落成,將會為香港的文化生態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但財政報告中未有對文化區的「軟件」作具體的支援。長遠而言,政府有必要改善對藝團的資助模式和促進中小型藝團的發展。 總括而言,財政預算未能善用香港豐厚的財政儲備,盲目抱着一貫的公共理財指標,沒有因應時勢作出長遠的發展方向。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1-2012年施政報告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1-2012年施政報告

核心價值未達 開來欠缺承諾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回應2011-2012年施政報告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為一民間智庫,就6大政策範疇為公民社會及香港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就第三屆特區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所提及的多個內容,本智庫根據6項關注範疇將其分類,並有以下回應。

 

「甚麼是香港學?」簡介會暨「香港學101」課程招生

「甚麼是香港學?」簡介會暨「香港學101」課程招生

   傳媒新聞稿 2011年7月9日發佈 「甚麼是香港學?」簡介會暨「香港學101」課程招生 新聞稿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聯同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於今日(2011年7月9日)舉辦一名為「甚麼是香港學?」簡介會,並向公眾推介即將於七月開辦的「香港學101」課程。   「香港學101」課程將由香港學倡議者洪清田博士所設計及主講,並就香港源流, 香港開埠的發展過程和成就,香港論述及香港在中國崛起的世界新秩序中的未來出路等四大範疇,透過不同層面的剖析及專題的探討,讓學員了解回歸前後的殖民地歷史,認識香港百多年來的獨特社會文化,從而反思香港與中國未來的路向。9日簡介會將以2003公安法及2011替補法為例,呈現「香港學」的分析架框及透視力,展示「應用香港學」。   有關課程將分三期,首個單元將於七月中開課,為期2個月,課程適合學習通識教育科的老師和同學、及有志研究香港整體社會、認識香港政治與歷史的朋友。而首個單元的學費為港幣 $1,215.00。   關於洪清田博士 洪博士為「香港學」協會創會主席,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學人,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新聞與社會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及中極政經文化產業社執行主席。洪博士二、三十年來倡議及實踐的「香港學」的範疇和內容、意義和範框(Paradigm),發表相關政經、社會及文化文章近五百萬字,著有《香港學》十冊。   課程簡介及詳情已上載至社區發展動力培育網頁請按這裡,以供有興趣報讀的人士參閱,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至event@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 或致電3114-0784。   *傳媒朋友如欲查詢關於香港學的內容與該課程在本港的發展情況,或有興趣就該課程作專訪,歡迎聯絡社區發展動力培育陳先生(電話:2123 1705 或電郵 leslie.chan@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