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重點建設行動計劃》民間研討會-重溫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與香港城市大學當代中國研究計劃合辦《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重點建設行動計劃》 研討會,讓民間及公民社會打破被諮詢的角色,主動為香港人的未來規劃進行探討。 研討會已於2011年3月19日於香港城市大學舉行,公眾亦可到OurTV網站 www.ourtv.hk 重溫研討會內容。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與香港城市大學當代中國研究計劃合辦《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重點建設行動計劃》 研討會,讓民間及公民社會打破被諮詢的角色,主動為香港人的未來規劃進行探討。 研討會已於2011年3月19日於香港城市大學舉行,公眾亦可到OurTV網站 www.ourtv.hk 重溫研討會內容。
再次狼來了的「規劃」? 《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重點建設行動計劃》 民間研討會 由廣東省5個市政府及港澳兩地特別行政區政府所主導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重點建設行動計劃》,受盡珠江三角洲各地爭議。除了諮詢模式飽受批評之外,更引申出香港「被規劃」及一國兩制等不同爭議。 事關香港人於未來的生活規劃,理應由香港人自行尋找共識。為此,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與香港城市大學當代中國研究計劃合辦《環珠江口宜居灣區重點建設行動計劃》 研討會,讓民間及公民社會打破被諮詢的角色,主動為香港人的未來規劃進行探討。詳情如下: 如欲報名,請按這裡 日期 : 2011年3月19日(星期六) 時間 : 下午2時30分至5時30分 地點 : 香港城市大學LT-12 主講嘉賓: 陳雲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討論嘉賓: 葉毅明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陳劍青 新界東北發展關注組成員 巫堃泰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高級項目主任 (名單將陸續增加) 主持 : 林旭華 ...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一直關注香港的土地及房屋政策,並於過去開展了香港土地發展關注計劃及舉辦《香港的地產霸權》講座,與公民社會團體及市民討論香港的土地及房屋政策。
就《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公眾諮詢,本智庫已於2011年2月10日向規劃署及公眾發表對本計劃的意見,內容可於本智庫網站查閱。直至今日,署方仍然未能夠就意見書中關於城市融合論述、區域性分工、人文及社會文化差異及欠缺公眾參與的意見作出任何回應,本智庫深表遺憾。另外,本智庫亦於早前時間就行動計劃中其中一個項目《興建深港西部快速軌道》表達了反對意見,並揭露規劃署贊同興建鐵路的立場與路政署以技術和涉及大規模填海為由反對興建的意見南轅北轍。原文可瀏覽本網站查閱。
本智庫在諮詢期完結之後,繼續就該行動計劃進行探討。直至截稿日,本智庫發現整份研究質量及於實踐上有以下3大缺憾:
有關興建深港西部快速軌道的構思最早出現於2007年行政長官發表的施政報告,直至去年四月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簽訂《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後,政務司司長再次在公開場合表明會繼續推進港深西部快速軌道的規劃,而在最近期的《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的公眾諮詢稿中亦提及到為了加強跨界通銜接以達致「便捷通關」的目的,行動計劃亦建議加快界高速公路及城際軌道的建設進度,因此,我們相信如果這是《行動計劃》其中一項工程,便將會納入十二.五規劃內。
深港西部快速軌道,又稱「港深機場軌道聯路綫」,是指由香港赤臘角機場至深圳寶安機場的一條全新的鐵路,途經香港的藍巴勒海峽、屯門、洪水橋、后海灣濕地及深圳的前海灣。我們除質疑這條通道的急切及必要性外,由於通道途經多個保育及自然景觀,更擔心因建造通道而帶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支持機構: 財政預算案民間論壇:預算案幫到普羅市民嗎? 財政司司長於2月23日發表了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不同措施及內容均受到基層、中產的批評。面對巨額財政盈餘及連續多年錯估政府收入,一系列派糖並未能夠滿足市民對置業及抗通脹等需要。有見及此,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質香港城市大學當代中國研究計劃將舉辦《財政預算案民間論壇》,讓公民社會及市民共同討論是次預算案。詳情如下: 日期: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時間: 晚上7時30分至10時15分 地點: 香港城市大學M3013 (屆時校內將有穿梭車於城大廣場接送到會場,上車、落車及停車場位置如頁下地圖示; 另可乘坐九巴2B及2F前往。詳細路線圖請前往 http://go.to/budgetforum ) 節數、主題及嘉賓(嘉賓排名不分先後) 節數及時間 主題 嘉賓 第一節 (7:30PM) 民生與扶貧 黃洪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蒙兆達 職工盟統籌幹事 黃潤達 街坊工友服務處、葵青區區議員 陳士齊博士 ...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與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HKTP)於今日下午發表其最新研究報告,題目為《檢視特區新十年:檢閱二十一世紀開端的香港政治制度》。一如以往,本報告採集了市民對民生、政策與管治、民主與中國的意見。機構選擇了於政治宣讀財政預算案前夕發表本報告,將反映了市民所關注之議題。
於807名電話受訪者之中,就業繼續成為最關注之議題。而就業經已由2010年5月開始高踞市民所關注議程之首,收入差距及可負擔房屋供應則分別為第二及第三關注之議題。
於政治議題上,3/4十八歲以上之受訪者為已登記選民,而性別、出生地對選民登記數字欲未有太大之影響。於政黨支持度上,43% 受訪者指出沒有政黨或不知道哪一政黨能夠代表他們。是次研究亦將簽名運動與政黨聯合研究,並發現社會民主連線被認為最能夠代表簽名人士之訴求。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一直關注香港的土地及房屋政策,並於過去開展了香港土地發展關注計劃及舉辦《香港的地產霸權》講座,與公民社會團體及市民討論香港的土地及房屋政策。本智庫將於稍候時間發表有關河套區發展的立場,詳情容後公佈。
就《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公眾諮詢,本智庫有以下的意見,希望參與研究的市政府能夠作出回應。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CDI)為一專注培育、促進社區及社會發展的非牟利機構,為非政府機構、智庫及政策實踐機構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以優化市民生活為目標。
CDI正舉辦「青年成長及就業計劃」“Life Growth & Job Opportunity for Youth”,計劃主要為正在求職的學生、年青朋友、畢業生和會員,及有志培養青年成為未來棟樑的企業或機構作職業配對。
一方面,CDI會安排一連串的工作坊,目的為要訓練求職者去了解香港社會的工作環境、工作和職場的狀況、認識個人的長短處等,從而作好準備作生涯規劃、了解就業前境和職業面試準備。「青年成長及就業計劃」亦會為青年人於個別圈子或行業提供具趣味的特定訓練,如傳媒、網絡互動媒體、社會服務行業、公共事務、學術研究等等。再者,我們的「青年成長及就業計劃」亦可特別為青年提供度身訂做的工具,例如以拍攝錄影短片去介紹自己和設計具吸引力的圖像履歷表。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itiative would like the Constitutional and Mainland Affairs Bureau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following regarding the Report on Public Consultation on Review of the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1. Revamping...
隨著香港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港人現已成為世界上已發展經濟體系中平均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預計香港的老年人將比過去幾代人經歷更長的退休生活;同時,社會需要預留更多資源照顧更多的老年人。雖然人口老化會為公共開支帶來一定壓力,但這絕不代表政府可把照顧老年人的責任卸下。 由於一直沿用的福利政策不再滿足香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期望,政策有迫切需要重新調整以減輕人口老化的潛在問題。為了提供一個實體框架去微調現有的老人政策,深入了解現行制度的不足。 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聯同香港工商專業聯會及香港前瞻中心於2010年12月14日下午2時30分舉行記者會,聯合發佈《難免的社會變化與可免的負面影響──香港老化社會和現有長者政策的問題》研究報告;並由香港工商專業聯會主席鍾逸傑爵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名譽副教授馮可立及社區發展動力培育政策成員Rachel Cartland向傳媒簡介該份報告及回答傳媒提問。 該報告參考了世界銀行提出五大退休保障支柱模式進行研究,並發現現時在香港實行的福利政策,研究發現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安全網作為第零支柱不足應付長者退休生活,而有關負擔將成為社會的包袱。政府訂下没有必要的條件只會令有需要的長者不去申領綜援。 第一支柱的社會津貼雖有改善,但不足以援助一些不願申請綜援的長者。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界定,有269,000名長者生活在貧窮中,185,000名長者受綜援保障。這意味著84,600名長者拒絕申領綜緩,而又活在貧窮中。大概有10%老年人實際上只依靠高齡津貼作為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當中,三分一人每月得到家人平均$1100的財政支持,而三分二人或55,000名長者則純粹依賴高齡津貼過活。 以強積金作為第二支柱未能為全部人口提供足夠的保障。目前,大約有280萬長者、低收入人士和無業者,如家庭主婦,目前是不包含在計劃之內。而所規定的10%供款相對較低,令供款成員所得到的金額並不足以應付退休生活。由於供款金額偏低,低收入工人將無法儲蓄足夠的金錢,結果,壽命愈長,財政保障愈少;收入愈少,退休後的生活水準則愈低。 以個人儲蓄和家庭財政支持作第三支柱將會變得脆弱。家庭財政支持一直是推動第三支柱的核心組成部分。然而,隨著過去數年家庭規模不斷減少,以家庭財政支持作為第三支柱的單一組成部分没有預期中理想,令未來的長者不應只依賴家庭支持作主要的收入來源。 以政府為長者提供的服務為第四支柱須要輪候更長的時間。即使政府目前所提供的護養服務質素普遍得到各服務使用者滿意,但服務的覆蓋能力遠遠低於整體老化人口,令申請者往往需要輪候很長的時間方能享用服務。 研究報告建議《安老事務委員會》完善它的角色,應全面檢討這五條支柱的政策,提供一個全面的分析及建議,使政府可作長期步署來應付人口老化所帶來的經濟及社會壓力。研究報告亦認為長者應被視為一種社會資源,而不是社會負擔,他們有能力回饋社會,提高退休年齡是其中的一個考慮。 公眾可於可於此處下載整份報告。如有垂詢,請致電2123-1701或電郵至event@ec2-13-214-201-96.ap-southeast-1.compute.amazonaws.com與社區發展動力培育聯絡。